电子报
电子报

月下安途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光如露,在庭院里漫步,潮湿的桂花触碰到领口,我的思绪在这里蔓延。

古时候的中秋礼数十分周全。“中秋”最早见于《周礼》一书,而真正演变为全国性节日是在唐代。那时,中秋之夜,人们会进行冬祭。他们摆放一张大桌子献祭,其中月饼和西瓜绝对少不了。月光下,一尊月神雕像被放置在正对着月亮的位置,桌上面燃烧着一支红色的蜡烛。全家人都会去拜月。

吃月饼、燃灯、观潮、玩兔儿爷、熬夜、偷葱偷菜、吃鸭、吃田螺、吃芋头和饮桂花酒都是流传至今的中秋习俗。

其中吃月饼是全国各地流传最广的习俗。月饼又叫月团,丰收饼,团圆饼,月饼馅可以装花,但甜度最重要。在早期的农业社会,甜味曾是人们的向往和渴望,被古代哲学家认为是与光有关的两种至高无上的东西之一。哲学家们也将最美好的日子表达为“甜食”。月饼的甘甜,体现出了一个人对于重逢的辛酸,对甜蜜蜜的生活的由衷的向往和长久的赞美,于是月饼也就象征着大团圆的美好生活。

燃灯也被不少地方当做是必不可少的庆祝活动。中秋夜多点“宝塔灯”。人们把做好的灯点着,中间焚烧,以红透为吉兆,系在竹竿上,高高地挂起,以寄托大家的祝福。

饮桂花酒大概是有趣的习俗了。桂花酒选用金桂作为原料,与优质米酒陈酿而成。“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桂花是富贵吉祥子孙昌盛的象征,饮此酒便有家庭甜蜜、富贵吉祥的寓意。因此,桂花酒也很受喜爱。

古时赏月的习俗多带伤感,带有无数的思念和期待。从李白的床前之霜到苏东坡的朱阁之影,晶莹的月光如同银丝般洒在大地上,我的耳边仿佛传来了古时佳人的低声啜泣。她守望着,独倚阑珊,而月光不解人意,婉约的月光倾泻在万家灯火之上,却独照不到心上人的心里,借此心底的相思满溢而出。

“今人不识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正像李白所说,无论是今人还是古人,都对月亮产生了一份独特的感情。

中秋一轮月,映照思乡心。中秋节从不缺席,八月十五还未到,家家户户便都开始了团圆欢聚,好不热闹。背井离乡的游子归家了,日夜期盼的村民丰收了,夜晚漆黑的幕布上不仅有澄澈的月光,还有大家舒展的笑颜。

八月五谷成熟。乡里乡亲的男丁们在天摘棉花、打芝麻、扒花生、敲桂花、收石榴的繁忙中洋溢着幸福,妇女们制作好吃的月饼和桂花糕,老爷爷躺在摇椅上给不消停的小孩子讲“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的神话传说,可可爱爱的小朋友们时不时偷吃桌子上放着的水果和零食。故乡的中秋甜蜜,连月亮都是圆圆润润的。

十五的浩瀚夜空星河灿烂,明月高挂空中,古人望月抒怀出口成章,我却观月思乡愁心深藏,有些情感是无需言语弥补的,更无需泪水描摹的。无论我长大与否,我依然是那个坐在小板凳上央求母亲讲故事、摘星星,喜欢什么事都先与母亲商量的小姑娘。淳朴的乡音是在心底生根发芽的。

我抬头仰望天空,看到了一轮满月,但不是我们过去常说的明亮的满月。天空中有一层层清澈的云,像烟和雾一样,被月光覆盖着。月晕正是满月和青云的媒人,在二者之间轻轻打圈,她不吵闹,但却迷人。

在同一轮明月下,那一丝情愫从远古绵延至今,思念或深或浅,轻轻地徘徊,衍生出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的轻叹。而由于疫情不能和家人团聚的学生、老师和在工作岗位上辛勤劳作的人,也靠着月饼和便利的网络通信得以缓解孤独的心情。希望明年中秋佳节,能在家人身边欣赏满月景观!

月圆中秋至,同祝共此时。举杯邀明月,共贺太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