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神交志摩( 一)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夜莺,是中国的济慈。他出生于1897年,逝世于1931年。虽跨越世纪长河,反复拜读其诗歌却让我与诗人成为旷世之交,成为彼此并无年龄隔阂的灵魂之交。我相信,即使再过一百年,吟诵着《再别康桥》的未来的孩子们,也不会与志摩先生有代际和年龄的彼此隔膜之感。其诗歌中流淌的人文精神、自然气息和情感质地,是可以历久弥新的,是不随着岁月的流逝而黯然失色的。志摩先生飞扬的神采,高雅的气质和迷人的魅力,使他永远活在历代读者的心中。先生与其生前身后文学史上最才华横溢的才子们一样英年早逝,他们的少年意气飞扬凌厉,他们奉献给历史和读者的文字,如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发出的光澄澈、清新、通透而明亮。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鲁中南的泗水小城度过的,阅读的第一首徐志摩的诗歌居然不是《再别康桥》,而是《偶然》。初读诗作是在1985年一个深秋的夜晚,电影院散场后人流熙熙攘攘的街边书报亭边,我翻阅浏览最新的一期《读者文摘》。《偶然》是徐志摩于1926年5月创作的一首现代短诗,诗歌短小清新而意蕴隽永,流露了诗人对人生、情感、邂逅、因缘的深切感悟和哲思,表达了对爱情、自由、青春与诗意的稍纵即逝的由衷感叹。此诗立足于男女之情,却能超越于简单的爱情诗,它更是一首对人生的感叹曲和回想曲,充满情趣、哲理、深意和风致。全诗两段十行,尺水兴波,上下节格律珠联璧合,不但字字珠玑朗朗上口而且余音袅袅,怅惘与开阔相得益彰,风神委婉,溢于言外。懵懂年少的我,一下子被该诗击中了青春之心。因为此诗篇幅短小,我读了几遍,竟然当场背了下来。多年后,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才慢慢知道,此诗乃是先生偶遇林徽因于伦敦时所写。彼时,先生邂逅林徽因,燃起爱情火焰,诗作之灵感如天籁之音,一气呵成,遂成佳作。该诗初载于1926年5月27日《晨报副刊·诗镌》第9期,署名志摩。这也是徐志摩和陆小曼合写的剧本《卞昆冈》第五幕里老瞎子的唱词,目盲的老者唱出来,更具苍凉、沧桑之美。

后来,正读初三的我在一位同学家里见到了四川人民出版社1981年1月版的《徐志摩诗集》,这本书是同学的哥哥在济宁师专中文系图书馆借的。我告诉同学的哥哥我曾经在《读者文摘》上读到过徐志摩的《偶然》并且会背诵,他非常惊讶并大加赞赏。随后,我向同学的哥哥表示了想借看几天的意思,他竟欣然同意,我如获至宝。这本书,是我初中三年级的寒假中最心爱的读物,因为考虑到过不了几天就要归还,我夜晚在灯下把最喜欢的十几首作了抄录。一个最明显的感觉就是,徐志摩的诗歌情彩,迥异于我整个小学和初中阶段其他作家的风格。徐志摩的诗歌体现出浪漫主义、人文主义和唯美主义的特点。他的诗以对人生的觉悟为前提,以生命意识来鸟瞰一切,表现出对生命的深度思考与探索。他的诗歌闪耀着生命的惊喜与欢愉、憧憬与理想、体验与顿悟。他讲究艺术作品中审美境界、审美印象的水乳交融,注重艺术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天衣无缝的深度融合,形式与神韵的结合则如羚羊挂角无迹可求他的诗把生活、爱、自由、美当作理想来热烈追求,通过艺术体验关注生活,揭示生活的本义,使艺术实现了对生活的超越和凝练,使人获得一种诗意和远方的生活之境和艺术之境。他企望运用文艺改造生活,参与社会,实现理想,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理想主义者,浪漫主义者,还是果断有力的行动主义者。

高中阶段,我有幸在新华书店购买了来凤仪先生主编的《徐志摩散文全编》(1991年10月浙江文艺出版社),从散文的角度进一步了解了徐志摩先生的文学创作风格。徐志摩的散文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涉笔成趣、文质兼美。他的散文内容兼及时政新闻、人生自叙、悼念师友、评述社会、风景游记、书信札记等诸多领域。这些散文集中体现了徐志摩散文的独特审美风貌,那就是思维活跃舒展,笔调飘逸灵动,文风潇洒自如,看似马踏大野无边无际,实则娓娓而谈收放自如,臻于炉火纯青之艺术境界。记得当时最喜欢《翡冷翠山居闲话》一文,这篇散文极其富有田园牧歌情调,堪称珠圆玉润的诗化小品文。文章情调悠闲舒缓,从容自得,细细品赏,会心的语感和玲珑的妙悟如醍醐灌顶。全文以与隐含的读者交谈闲话的口吻和叙述方式展开,亲切自然娓娓道来。文章以浑然天成的妙笔开首:“在这里出门散步去,上山或是下山,在一个晴好的五月的向晚,正像是去赴一个美的宴会,比如去一果子园,那边每株树上都是满挂着诗情最秀逸的果实,假如你单是站着看还不满意时,只要你一伸手就可以采取,可以恣尝鲜味,足够你性灵的迷醉。……”偷得浮生半日闲,徐志摩青睐山中客居的妙处,因为山中的大自然的钟灵毓秀,是远离现代文明物欲横流的,是一个幽僻而闲散的好去处。徐志摩在那儿可摆脱日常文明社会的种种名缰利锁,可以完全无拘无束地袒露自我的内心世界。徐志摩认为:“只有你单身奔赴大自然的怀抱时,像一个裸体的小孩扑入他母亲的怀抱时,你才知道灵魂的愉快是怎样的,……只许你,体魄与性灵,与自然同在一个脉搏里跳动,同在一个音波里起伏,同在一个神奇的宇宙里自得。”玲珑剔透的文字,人与自然的融会贯通,诗人的心旷神怡,“天人合一”境界的悠然自得,可谓文质兼美,真情丰盈。作为散文家,徐志摩永远有着赤子之心般的天真和单纯,也对大自然格外珍惜,充满追忆和思念也洋溢着轻微的感伤,而且,这种回归自然是孤独之心的自我抚慰。我的故乡泗水,同样山清水秀,自幼在山光水色中流连忘返的我,读到徐志摩的山水书写,自然惺惺相惜,心心相印。

大学阶段和工作后,我继续阅读徐志摩的书信、日记,更深地理解了徐志摩的人生和情感世界。文字的阅读,继以影视的欣赏,丰富了文学接受的感性色彩。电视连续剧《人间四月天》是2000年1月中国台湾纵横国际影视股份有限公司出品的一部言情剧,讲述了徐志摩与林徽因、陆小曼、张幼仪三人感情纠葛的故事。2002年9月,该剧提名美国艾美奖最佳外语电视剧奖。剧情缠绵悱恻,柔情似水,作为观众我随之亦喜亦悲,柔肠寸断。徐志摩的情感世界,与其文字世界堪称互文,都是民国的传奇,鲜活的生命和情愫,呈现在荧屏上,弥补了我长期阅读其文字的缺憾。

2002年秋季,我和师兄有一次江南之行。我们游览上海、杭州、乌镇、绍兴,返程时拜谒了海宁的徐志摩故居。迎着晚秋微寒薄凉的晨风,我们经西山路,转硖西街,跨仓基河,到达硖石镇干河街。临街一栋砖红色东西合璧风格的小洋楼赫然矗立眼前。故居院内翠竹、茶花、石榴、夹竹桃等植物亭亭净植,清新静谧。后院那口名为“爱的清泉”的小水井,洋溢着爱的气息。小楼建于1926年,曾被徐志摩称为“香巢”。台门上方有金庸先生的手书“诗人徐志摩故居”,门后有砖雕“东海安雅”四个字。台门左前侧摆放着一块刻有志摩先生脸谱的汉白玉石雕。故居前后两进,主楼三间二层,前带东西厢楼。后楼正厅门上方有臧克家先生题写的“志摩故居”门楣。后楼中堂有徐志摩半身塑像,一楼东厢房陈列和展示了志摩思想文学活动图片及资料,玻璃橱柜中摆放着志摩各个时期出版的著作与研究书籍,西厢房陈列着志摩的家世生平。二楼为志摩家人的起居室。客厅宽敞明亮,东厢房为“眉轩”,即诗人与陆小曼时尚而温馨的卧室和书房。西厢房为诗人父母卧室,以及志摩前妻张幼仪的卧室。一幅幅黑白写真照片,一段段文质兼美的文字简介,真实地辑录着志摩先生短暂一生的精彩与辉煌,以及他无畏无惧地追求爱、美和自由的曲折历程。在徐志摩故居,我忽然记起了胡适先生说过:“他(志摩)在我们这些朋友之中,真是一片最可爱的云彩,永远是温暖的颜色,永远是美的花样,永远是可爱。”故居之游,让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