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文章写得比较杂乱、没有层次,怎么办?

通讯员小张发来一篇他写的通讯,内容十分丰富,例子很多,故事也不错,这篇文章“言之有物”是做到了,可见他在采访中是下了功夫的,跑了不少路,结识了不少人,积累了不少材料,是很努力的。
然而,通观全篇,发现文章写得比较杂,比较乱,没有层次,只是材料的堆砌,文章的结构没有安排好,与“言之有序”还有较大差距。
笔者把修改意见告诉小张后,经过改动,文章的条理清晰了,层次分明了,达到内容与形式相对完美的效果。


 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 



怎样把“言之有物”的文章变成“言之有序”呢?安排好文章的结构是关键。结构是文章的骨架,没有骨架,文章就站不起来,废了。

安排好结构是一件创造性的工作。总体的要求是:文章有头有尾,来龙去脉清楚,前后相互照应,浑然形成一体。
作家、教育家叶圣陶说过:文章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决不乱走的。”当文章作者思考问题具备较强逻辑性和条理性时,就能在安排结构时有明确的思路。
安排文章结构应当遵循整体性原则、适应性原则和创新性原则。要使文章总体是完整统一的,各部分之间又是紧密联系的,做到结构为主题服务,而且具有个人的特色。
在写消息时,常用的是“倒金字塔”结构。
在写通讯时,常用纵式结构、横式结构、纵横交错式结构。
评论、小说、散文、应用文也有各自的结构方式。
就记述文来说,要把一件事、一个人叙述清楚,最常用的办法是根据时间的变化和作者思想情感的沿伸来写,在写作中可以用顺叙、倒叙、插叙的手法。


 顺叙、倒叙、插叙手法的运用 



顺叙:按事件发生实际时间来叙述叙述一个人,可以先说幼年怎样,后来怎样,结局怎样。讲述一次旅行,从起程开始,先到什么地方,后到什么地方,从什么地方回来。然而,在写作时,对时间的切取不必平等看待,不必刻板地一小时一小时、一天一天、一月一月的写,而可以选择最有代表性的几个时间段写就可以了。这种突出重要时段的写法,可以使文章有亮点,有特点。
倒叙:把事件的结局先写出来告诉读者,然后再写事情的经过。比如,鲁迅的《一件小事》这篇文章,先是说一件小事对自己的影响,感慨这件小事“于我有意义”“使我至今忘记不得”,然后,再讲述那天坐车时车夫“碰”倒老太太并主动将她送到警局的过程。用倒叙的手法写作可以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继续阅读的兴趣,是比较有特点的记叙方法。多加练习后,可以熟练地掌握。
插叙: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事的叙述方法。插叙有补充、解释、铺垫情节的作用,使文章脉络更加清晰,推动情节发展,有助于情节的展开。
鲁迅的《孔乙已》一文,基本上是顺叙写法,但中间也运用了插叙。如写到酒的价格时,是这样写的:“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把二十多年前“四文铜钱一碗酒”的事写入,就是插叙。说明二十多来酒价上涨了一倍多。插叙的使用让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结构富有变化,避免了行文平铺直叙。




 第一人称法和第三人称法 

 

按照文章叙述的人称来看,常用的是第一人称法和第三人称法。也有少数文章用第二人称的写法,由于受叙述角度的局限,一般人极难驾驭,所以第二人称法并不常用。
第一人称法指的是用“我”“我们”“笔者”等称谓来写文章。第一人称的写法便于主观心理描写,易抒情。在“我”的眼睛和脑子里写出来的文字,展现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显得更加真实。在阅读的时候,读者似乎也成了文章中的“我”。所以用第一人称写的优势是语境更真实,作者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更小。同时,也有利于作者选择材料和剪辑,可以较快地将散乱的材料归纳在一个主题下成篇。其不足是不能全方位地展开叙述,受到“我”的所处环境局限而缩小了视野。
第三人称法指的是用“他”“他们”等称谓来写文章。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占大多数。这种手法是作者在写他人的故事,其长处是能够全方位地展开叙述,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能够多层次、多角度地反映生活。其不足之处是与读者心理距离有点大,不及用第一人称法接近。第三人称使文章读起来更像是读故事,时刻充满悬念,让读者更想读完文章。
有血有肉、顺序不乱、具有特色的文章才是好文章。在这条路上,让我们一起探索、一起进步!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