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心入”才能写出好新闻

新闻采访要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接地气,有创意。

记者的“身入”是第一步,这是外表的、形式上的做法;而“心入”才是关键的一步,这是内在的、本质上的进步。只有在“身入”的同时做到“心入”,才能有强烈的感受与创作欲望,才能写出好新闻。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中国古代的《诗经》上说:“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唐代的柳宗元说:“吾每为文章,未尝敢以轻心掉之。”托尔斯泰说:“一切作品要写得好,它应当是从作者心灵里歌唱出来的。”这些,都是指写作只有“心入”,才能更深刻地反映社会与人生,作品才更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心,从生理上指的是心脏这一器官,但延伸的意义指的是脑子、思想、情感、意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句话的意思是,方法用得巧妙就要用脑子思考。

这个“心”,还包括责任心、同情心、爱心。如果记者的采访写作不够好,主要原因是“心”没有静下来、沉下去,扎得不够深,还沒有与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心”写作,是关系到新闻敏感和职业操守的重要环节,是出新意出佳作的必由之路。
 


深入一线,了解真情




记者下去采访,就要真正到一线,蹲下去,踩到底。有的人虽然下去了,但只是到基层的办公室看一看,转一转、聊一聊,拿点简报和文字材料就回去写报道了。这样做,虽然比只在上层要好一些,但没有真正走到底。有的人到了基层只是装装样子,讲几句套话,走个形式。

而另一些记者不是这样。他们不但“身入”,而且“心入”,一门心思蹲下去,专心致志搞采访,通过多看、多听、多问、多思,听到群众的许多真话、贴心话,了解到基层的实情。在“沉下去”的同时,又能“跳出来”思考,终于抓到了活鱼。

由此可见,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似的“身入”与饱含感情和责任的“心入”差别甚大。身入其境而心不在焉的采访,其作品一般是大路货、普品;身心俱入的采访,既能追“新”,又能追“深”,才能写出有深刻含义的力作、精品。
 


三篇佳作,心血凝成




1966年2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写的是一名县级干部。新华社记者去采访时,焦裕禄已经去世,当地的媒体也曾报道过他的事迹。从“新”的角度来看,似乎这不是什么新闻。

然而,新华社的穆青、冯健、周原等记者沉下去后,用“心”思考,从深处挖掘。为什么有这么多干部群众怀念焦裕禄?他是怎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他是怎样带领干群治涝、治沙、治碱的?广大读者正想知道这些深层次的问题。于是,这几位记者深入兰考几个月,付出心血,数易其稿,终于完成了这篇通讯,影响了几代人。

1997年8月7日,《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记者冉永平写的通讯《马班日记》。当时的人民日报总编辑读了这篇报道后评价道:“今天的《马班日记》是一篇记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后写出的精彩报道。采访环境之艰苦,记者工作之困难,是罕见的。冉永平同志能够克服这样的困难,随马班去采访,这样的行动本身可以说是一个壮举。报道写得有声有色,十分感人。可见有一分深入,就有一分收获。希望大家都能认真一读,肯定能有所启发。”

2013年7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记者赵鹏写的通讯《驻村三日》。记者下到福建的一个村,听农民吐心声,与干部聊出路,和返乡创业大学生探未来。在发表的文章中,记者写出了农民的呼声:“最愁的是人走光,村很穷,钱难挣。”写出了村干部的忧虑:“事太多,钱太少。”“村干部老化……但没人愿干,只好硬撑着。”正因为提出了这些真实的问题,为今后农村的扶贫工作与“造血”机制提供了依据。
 


贴近民心,报道出彩




由此可见,采访中不仅“身入”而且“心入”之后,就能更加深入地接触并了解到新闻事件发生的环境、原因、走向;就能亲身体验到新闻人物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感;就能受到采访对象的尊重与信任,让他们讲出掏心窝的话;就能够获得许多生动、深刻的报道素材。

这样,避免了把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的事情写进报道,维护了报道的真实性。同时,可以发现许多新闻事件的生动的细节,为报道的出彩奠定基础。

深入基层、贴近群众、体验生活,在深入中了解社情民意,增进与群众的感情,把“心”贴近群众,这是一名记者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准则。只有这样,才能写出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