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需要治学吗?
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一切人都有个学习的任务,既然学习就有治学的问题。不过对于媒体人来说,树立起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精神尤为紧迫。为什么呢?因为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上出现的文史方面的差错,有点太离谱了!

请看实例:
第一例:如有篇文章写道:“作文开头,像凤凰的头那样高挺直立、美丽精彩,能够一下子抓住人(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这句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吗?一查,不对了!那是晋代陆机在《文赋》中所写。
第二例:有一文写道:“春江水暖鸭先知”,唐代诗人苏轼的这诗句,为不少人所熟知。
苏轼是“唐代诗人”?真让人“懵圈”了!
第三例: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清代李渔曾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说得实在好。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不是清代李渔所说,而是《红楼梦》里的一幅对联。(见《红楼梦》第五回:当下秦氏引了一簇人来至上房内间,宝玉抬头看见一幅画贴在上面……又有一幅对联,写的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面对这样的例子,不禁令人摇头、慨叹:这文史知识是怎么学的呢?
如第一个例子,明显暴露了作者治学方面的毛病,一见是谈写文章的事儿,就想当然归在了“刘勰《文心雕龙》”那里了。
第二个例子,竟然把苏轼写成是“唐代诗人”,更让人贻笑大方!也许是作者一时的笔误或疏忽,但无论如何,这是不能让人容忍的。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话确实好,但引用时怎么能“张冠李戴”呢?
凡此,都暴露出我们有些媒体人在治学上的毛病和问题。

应当承认,大多数媒体人在治学方面的精神、态度,都是不错的。他们在每天忙碌的编采稿子中,不忘读书,勤于笔记,不断积累自己的包括文史知识在内的学问。
但也有一些人在这方面做得不那么好,不仅疏于看书、懒于笔记,还满足于“能写点”而沾沾自喜。这些人可能会混一时,但不会长久,特别是一遇到“要劲儿”时刻就会“漏馅”。如此情况,实在应该好好改一改了!
也许有人认为,媒体人是写报道的,没必要像大学教授那样去做学问。这话说对了一半。媒体人与大学教授是两个不同的行当,但在治学方面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来不得一点马虎和懈怠。
作为媒体人,内部有分工,跑“口”各不同,但文史知识是不能缺乏的。这是所有媒体人都不可缺少的知识和学问。
为什么?
从学科角度看,新闻与文史知识天然地紧密相连,写新闻就是写历史,写新闻离不开文史的滋养。翻开中国新闻史看看,那些有作为的名记者、名编辑、名评论员,哪一个不是文史知识深厚之人!人们熟知的范长江、邹韬奋、邓拓、穆青、范敬宜等,不都是这样的饱学之士吗!

举凡媒体人都想有优秀作品问世。
“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理,不像当名记者的记者不是好记者。然要想当成名记者,不在治学上下一番苦功怎么能行呢?
据笔者所知,初到人民日报社工作的年轻人都对名记者名编辑投以羡慕的目光,他们喜欢名记者名编辑的作品,愿意与之交谈请教。这无疑是对的。然羡慕、赞许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第二步,学习这些名记者名编辑平时下的苦功夫、笨功夫。
人民日报社的名记者名编辑,个个是文史知识深厚之人。他们最爱的是读书,不管有多忙,总要抽出时间读点书。“不动笔墨不读书”是他们的习惯做法。读书时是总要写点笔记,把功底打牢。写稿、编报时,为了一个诗句或典故,他们反复查对,直到准确为止。
……
这就是细致的治学方法!
这就是严谨的治学精神!
这就是严肃的治学态度!
在这里,没有一点的敷衍,没有一点的想当然,更没有一点任意而为。这些优秀的品格,在当下是多么值得大力提倡和践行的啊!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