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会议消息,你得把“肉”挑出来!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三十


2021年8月9日,北京市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主要内容是修订后的《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近日印发实施。
发布会后,媒体先后刊登报道,将这一重要的消息传播出去。

看了几家报道的标题,有的做的一般,有的则突出了要点。从这一消息的发布,可以看出媒体在做题上的功力与水平。




一、  常规化标题:




如:
1、修订后的《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近日印发实施
2、《北京市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修订后实施
进一步强化了突发事件信息报送和发布有关工作要求
(批注:以上两题,报道了新闻事实,但失之于缺乏新闻的重要之点。未能把消息中的“干货”上题。这种常规化的标题,规范但抓人处不明显。)




二、  人民日报标题为何高人一筹?




8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记者发回的稿件,标题如下:

北京

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信息



《 人民日报 》( 2021年08月10日   第 12 版)


(批注:人民日报的标题,突出了“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信息”的重要新闻事实,给人以具象、可触摸的实在内容,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人民日报的报道和标题做得高人一筹,就在于他们在处理这一稿件时,切实做到了“抓新、抓点”。他们不是做一般化的标题了事,而是将“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信息”这块“肉”挑出来了,把这个“新闻点”做出来了!
这一做法,值得媒体界同行学习。




三、  写稿做题,要把“肉”挑出来,不能“把肉埋在饭里”。




人民日报的标题之所以做得好,就在于没把“肉埋在饭里”,而是将“肉”挑出来,把“肉放在了饭上面”,让人一目了然。
大家知道,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有关方面介绍了情况,其中重要内容有以下几点:
1、遇有重大突发事件,主责部门要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测与响应,第一时间通过权威媒体向社会发布信息,最迟应在5小时内发布。
2、相关机构或单位要立即报告市委总值班室和市应急办,详细信息最迟不得晚于事件发生后2小时报送。
3、重大、特别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24小时内组建新闻发布中心,及时、准确、客观发布突发事件信息。
梳理以上3点主要内容,可以看出这都是这次新闻发布会的“干货”。记者写消息时,就需要把这些重要新闻事实“排个队”,“拎出主要之点”写稿、做题。人民日报记者经过思考,将“重大突发事件5小时内向社会发布信息”这块“肉”挑出来了,并将其做在标题上,醒目突出。



四、锤炼“挑肉”功夫。




做新闻、写消息,一定要注意把“藏在饭里的肉”挑出来上题。
一个新闻出来,可写的“点”是比较多的。在这种情况下,记者要有不被“浮云遮双眼”的劲头,全力把最主要、最重要的“新闻点”挑出来。
需要注意的是,发布会上所发的材料、主讲人的说法,可以听可以记,然只作为参考,不能为其所左右、所束缚。要有独立思考的头脑、要用冷眼来看这新闻,力求选择出与众不同的角度,做出“独一家”有特色的稿子和标题。
新闻界有些记者是有这本事儿的:
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当年(1979年2月)从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上得知中央领导同志对整修全国农业展馆批复后,敏锐地认定其意义所在,迅速将“厉行节约,三十周年大庆不大搞”的独家新闻发出。
《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一稿获得了第二十三届(2012年度)中国新闻奖一等奖,然你可曾知道,这是长江日报记者在听报告时获得线索后迅速成稿的。
发现新闻、挖掘新闻,这是当记者应很好锤炼的硬功夫啊!

然,时下有些媒体的记者却远未做到这一点。有的记者听会后拿材料便“打道回府”,在材料上改改就交稿。还有的记者在“发现新闻”上尚欠功夫,同样去采访一件事,别人能看到、做到的,他却视而不见,迟钝不觉。这种状况是需要努力改变的。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