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也称“乞巧节”“少女节”“情人节”。唐代诗人以“七夕”为题材,创作了许多婉约缠绵的诗词。
杜牧写过一首脍炙人口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诗人以轻盈的笔触勾画出一幅生动而静谧的七夕图。生活孤寂的失意女子时而手执绫罗小扇扑打流萤,时而痴痴地凝望着夜空中的牵牛和织女星,借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读来令人愁肠百结,感叹不已。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的这首《七夕》描绘了古人过七夕穿针乞巧的风俗习惯及期待相逢的情景。与罗隐相比,孟浩然笔下的《他乡七夕》则显得沉重了许多。“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诗人用婉约忧伤的笔调写出了他独自漂泊在外,适逢七夕,看不到妻子在月下穿针乞巧,忍受无限羁旅之愁的忧伤情怀,也写出了自己的郁郁不得志,读来让人感同身受。
李商隐在《壬申七夕》中写道:“已驾七香车,心心待晓霞。风轻惟响佩,日薄不嫣花。”李商隐23岁时,爱上了一位在灵都观修行的清新脱俗的女道士。两人心有灵犀,但由于重重束缚,两人只能暗中以诗传情,月下幽会。后来女道士随公主回宫,诗人再去道观,玉人已去物是人非。无可奈何而又刻骨铭心的爱情,成为诗人一生的遗憾。
“七月初七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的这首《长恨歌》可以说是歌吟七夕情爱的名篇,“比翼鸟”“连理枝”,成为历代人们耳熟能详、经久不衰的爱情名言。
“又是七七乞巧夜,长空如洗月如皎。却叹鹊桥何处有,千古泪痕凝秋叶。”展卷阅读,于唐诗的美妙意境里与爱情相约,与浪漫相守,让人缱绻沉醉,情趣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