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新闻标题用方言如何添彩?

?

新闻标题可否使用方言?
最近在某公号上看到一篇题为《经常找人聊天,在“拉呱”中挖掘素材》的文章,标题中的“拉呱”一词不太明白,就上网查个清楚。原来“拉呱”的意思是“闲谈”,“聊天”的意思,多见于鲁南、鲁西南和苏北等地的方言。
再看一则新闻标题,《苏州过后无艇搭》这是《人民日报》2017年7月4日4版上的一篇文章,开头写到:
“苏州过后无艇搭”,在香港,习主席用一句粤语俗语,叮嘱香港同胞珍惜机遇、抓住机遇。
那么,“苏州过后无艇搭”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过了苏州,就没有这班船了,暗指机会错过后就不会有了。相当于北方俗语“过了这个村就没那个店”。
由此看来,适当运用方言,可以强化语言表现力,能为文章添彩,而且方言寓意较丰富且形象生动。用方言往往能拉近与当地民众的距离,而且意思也表达的很到位,更容易让当地的老百姓接受。但问题来了,如上述两例所说的方言,所在地区很好懂,可其它地区的人相信都不太明白,甚至从未听说过。因此,不是众所周知的用语,写到文章里时,还是标注一下为好。否则就会给猜不出意思的读者“添堵”了。
都说新闻标题是新闻的精髓,是新闻内容形象的概括,有着“居文之首,勾文之要”的作用。那么,方言词语何以受到青睐?下面就说说新闻标题中用方言有什么效果。
1、 增强近缘性和趣味性

《蛮好看,蛮感动,蛮有意义》(《武汉晚报》)用这一标题来报道方言话剧《黄鹤楼上看帆船》的演出效果。“蛮”,武汉话中常用字,即“很”“非常”之意。此报道对当地民众有很强的地域性和平民化特征,用以强化新闻事件的近缘性和趣味性。

2、增加可读性
新闻具有地域色彩,在标题中使用方言,对地方媒体而言,可增加接近性和易读性。
《阿拉热情高涨 我伲冷静谨慎》(《温州都市报》)标题中的“阿拉”“我伲”,都是“我们”的意思,多见于上海话。江浙沪一带的读者看到这个新闻标题,会马上读下去。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

《万州一客车司机涉嫌危险驾驶!遭起了!》(澎湃新闻),“遭起”是四川方言,有两层意思,一是表示遇到不幸或不利的事,二是表示做了违法犯罪的事受到处罚。这里用方言显示了交警查处交通违法的成效,百姓拍手称快。

3、生动形象
《家居市场价格不透明 消费者心里犯嘀咕》,“嘀咕”是个方言词,意思相当于“猜疑”、“犹豫”、“疑惑”。此处如果使用上述相应的普通话语,恐怕难以生动地表现出百姓内心的情绪。

《博厚镇“吃嘴精”干部又张大口》,“吃嘴精”是北方方言,意为“好吃嘴”,形象地表现了新闻对象的特征。如果换成“贪吃干部又张大口”就少了许多情趣。

4、增加人情味

《房子装修咋省钱》《“走,到俺家过年”(主)  济南市民“抢”走80名寒假留校大学生(副)》, “咋”“俺”都是北方方言。这些方言词汇通俗易懂,用在人物语言制作的标题中,显得贴切、亲切,亲和力强。这种标题更贴近受众,更多一些“人情味”。

5、突出民族特色
《西藏人民的好“门巴”》,“门巴”在藏语中意为医生。不同的方言显示不同的地域文化,使用方言土语可以突出“地方特色”。中国是个民族众多的大家庭,不同的民族语言不同,选取民族语言入标题,可突出其民族性。
作家陈忠实对写文章如何用方言说到:“从字面上让外地读者猜不出七成意思的方言,坚决舍弃不用,用了反倒成了阅读障碍”。
方言在作品中的作用是双向的,处理得当可以为作品“添彩”,处理不当则有可能给读者“添堵”。方言的运用要恰如其分,要充分考虑语言环境,准确把握人物心理的微妙变化,巧妙地移花接木,成功地实现嫁接,否则就会弄巧成拙,削弱新闻的表现力。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