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写好现场特写?

微信图片_20210722160542.jpg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二十七



记者到现场采访,是常有的事儿,但精彩的现场特写并不常见。
为何呢?现场特写不好写。写精彩更不容易。
笔者的资料库里,至今保存着改革开放初期名噪一时《市场报》刊登的两篇现场特写稿件。这两篇稿件至今读来仍感新鲜,今天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


一、两篇感人的现场特写


一篇是《副总理验锅》的特写(1981年12月21日《市场报》),写的是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在北京展览馆参观全国稀土产品展览会的情景。
如:
“……翘首可见,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也站在人丛中,观看讲解员把铁锅过头顶,再让它掉在水磨石地上,做着铁锅强度表演实验。”
(批注:人物出场,特别是‘大人物’出场,这里写的简洁、自然。)
再如:
“……就在人们对这一可心产品表示赞赏的时候,薄一波同志若有所思地从讲解员手里接过锅子,拿起来让它耳朝下落地,只见铁锅在地上蹦了几下,耳子断了。人们立即议论起来,领悟到薄副总理刚才在想什么。新锅虽好,却不到家……万一耳子摔断了,怎么办?”
(批注:通过对人物表情、动作的描写,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和精神风貌。给人印象深刻。)


另一篇是《经济学家赶集》的特写(1980年4月25日《市场报》),写的是经济学家薛暮桥到北京北太平庄农副产品市场赶集的事儿。

其中写道:“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
(批注:这里没写‘人群熙熙攘攘’、‘商品琳琅满目’等词来形容市场景象,而是用‘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一连串动词,生动逼真地反映了集市的繁华热闹。)
又如:“一个老头在叫卖挖耳勺,他赶忙过去花三分钱买了一个,说:‘我很早就想买这么个小东西,总买不着,今天总算盼着了。’”
(批注:具体、细腻,几笔就把买东西的情景写得活灵活现。)
这两篇特写写的是“大人物”,但“大人物”从小处写。写得细致入微,收到了很不错的传播效果。


二、写现场特写的两个基本手法


看了以上两篇例文,也许有人会说:写现场特写并不是一件什么难事,只要人在现场总能写出点现场的东西来。
这话说对了一半,即写现场特写,人必须到现场。但还有另一半也应该想到:到了现场之后该如何办?现场所见所闻如何写?
这里有两点建议,供大家参考——
1、择其要者而写之。
现场内容很多,但不可能什么都写,要善于择其要者而写之。
比如《副总理验锅》一文,就写“验锅”这一点。记者将笔墨都集中在这里,突出要点,不枝不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据写稿的记者回忆说,当时场面上热闹得很,可写的内容不少。但最后权衡再三,还是定下来写“验锅”。不成想,取得的效果还真不错。
由此可见,抓要点,写要点,这是写好现场特写的重要手法之一。
2、多用动词。
现场特写离不开记述和描写,但要想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好是多用动词、少用形容词。
如:“薄一波同志若有所思地从讲解员手里接过锅子,拿起来让它耳朝下落地。”
再如:“这位75岁高龄的老人,兴致勃勃地挤进人群,东瞧西看,问这问那。”
两段文字中的动词,用得到位,很生动,给人以实感。


三、贵在大胆写、认真改。


以上两条建议,也许不少人都已知晓,但真正能落实在稿子里却不是很多。
为何呢?因为有些人写稿已形成套路——
有的习惯于写大场面上“虚”的东西;
有的对程序性的东西写的很细,而对有特点的镜头却抓不住;
还有的热衷于用形容词描绘一番,写市场人多必是“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写人高兴必是“笑容满面、合不上嘴”……
以上这些套路已不被人们看好,甚至有些令人生厌了。如此这番,作为记者就该警惕了,提醒自己要彻底“改一改”了。
要看到,时下现场特写这种写作形式颇受人们欢迎。人们喜欢看到现场生动的场面,喜欢看到人物的动作和话语,喜欢看到新近发生的新鲜事儿。可惜的是,现在媒体上这种报道不是很多,甚至有的很少见到了。
有鉴于此,我们当大力研究之,推广之!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