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谣言怎样伪装成“新闻”?

微信图片_20210722154631.jpg

前不久,一则《著名歌唱家李双江突然失联》的消息在网上迅速传播。发布者称,知名歌唱家李双江在外出旅游的途中突然失联,人间蒸发。此事迅速引起热议。一些见到此消息的人还转发朋友圈,闹得满城风雨。

但是,这条消息很快被警方辟谣。据了解,这名失踪的“李双江”并非歌唱家李双江,而是另有其人,是一名29岁的年轻男子,从事废品回收,当天早上7点出发去其他县城收废品,但后来手机却突然关机,再也联系不上了,至6月下旬,已失踪八十多天。
在中国,同名同姓的人很多。叫“张伟”的有29万多个,叫“王芳”的有27万多个,叫“李双江”的也会有一大批。此“李双江”非彼“李双江”。不能看到“李双江”3个字就认定是著名歌唱家。一经传播,就成了谣言。

谣言产生原因分析


在互联网时代,消息传得快,传得广。在大家迅速方便获得信息的同时,也给谣言的滋生提供了便利。
为何有人热衷于制造谣言?
谣言产生的主要途径有哪几条?
怎样才能有效地识别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弄清楚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明辨是非,站稳立场,更好地把握舆论导向,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网上的谣言看起来很多,每天都在产生。制造谣言的人虽然不多,但转发传播的人比较多,一传十,十传百,产生“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在两周以后可以引起其他地方的一场龙卷风。
谣言具有极强的伪装性、蛊惑性、炒作性和隐蔽性,是对健康有序的网络生态的破坏,它扰乱人心,危及稳定,必须予以打击。

微信图片_20210722154659.jpg

谣言发生的途径有以下几条:

一是发布者为了博取眼球以获得快感。网络是一个开放的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有人希望通过这个平台来展示自我,不分青红皂白,抓到一条感兴趣的消息就发表,必然会产生谣言。比如,有人看到“香蕉致癌”“西瓜致癌”的消息,不加分析便“好心”地转发。结果是“好心”办成了坏事,成了传播谣言的“二传手”,让蕉农以及瓜农蒙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是为了私利。有些公众号的点击量与经济效应挂钩,有的有广告入驻。点击量大,广告商才满意,发布者收入就丰厚。在这种利益驱动下,有些人铤而走险,不顾事实真相,乱发信息。很多网络不实信息背后,隐藏着一些网络推手,通过忽悠大众,制造骗局,以急功近利方式获取利益。
三是发布者知识贫乏。有一些谣言属于常识性谣言。发布者在常识的认知上出现偏差,对一些伪科学的新名词津津乐道,认为有理,到处传播,造成很坏的影响。有一阵子,一段“樱桃核有毒,5颗毒倒成年人”的视频在微信朋友圈热传。经向医学、营养学专家求证,专家表示,这一消息为假命题,樱桃核致病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况且,谁会把樱桃核吃下去?
四是权威部门在突发事件后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到位,给谣言乘虚而入造成机会。

怎样才能识别谣言


假的就是假的,伪装应当剥去。
怎样才能有效地识别谣言,做到不信谣、不传谣?
从外表上看,谣言似乎具备了新闻的许多特征:时效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突发性、奇特性,等等。然而,它缺少的关键一条是:真实性。正是由于它是不真实的、虚假的、伪造的,它就只能是谣言。
要能够识别谣言,不传播谣言,必须加强媒介素养和舆情管理。
媒介素养是指在人们面对不同媒体中各种信息时所表现出的信息的选择能力、质疑能力、理解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生产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说得通俗一点,提高媒介素养就是要求人们认识媒体,善用媒体,以推动社会进步。
要做到能识别谣言,必须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和社会、自然科学知识水平,对媒体上发布的各种信息能够正确判断,去伪存真,不被迷惑。
网络在许多情况下并非虚拟的环境。我们需要营造一个和谐的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就必须提高信息发布者与公众的媒介素养。作为新闻宣传干部,需要不断地加强学习,丰富知识,有较好的理论功底,做到正确解读信息,利用信息,完善自我。在接触到各种虚假信息时,敢于质疑,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人云亦云,不断提高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让“谣言止于智者”。
同时,各级政府和单位应规范信息发布制度,加强舆情分析管理,建立起新闻发言人机制,及时公开发布信息,在源头上做好文章。在发布时,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担当,严格审核把关,确保事实准确。尤其是在突发事件发生后,要密切关注舆情和社会动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让公众了解事实真相,不给故意制造散播谣言的人留下机会。对恶意制造谣言者,应依法予以处罚。
谣言不是新闻,因为它不是事实。
造谣者被揭露、被抓是新闻,因为这是事实。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