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些年有媒体人提出“新闻生活化”的概念。旨在鼓励记者要关注生活、反映生活。在写作方法上,倡导“讲故事”。
我赞成这个提法,只是觉得尚未讲得更透彻些。今提出来与大家进一步交流、探讨。
因为我们一直提倡记者要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写出贴近群众的新闻报道。事实上,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方面做得也是颇有成绩的。这是因为形势发展了,情况变化了,需要再强调这个话题,促进记者在这方面做出更大的成绩。毋庸讳言,我们有些媒体人在这方面的观念薄弱了,深入生活少了,写出“接地气”的报道也少了。现在我们再议这个话题,琢磨其中的含义,使“新闻生活化”的概念深入内心,并在实践中体现出来。
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给传播带来巨大的好处。发稿子之快捷、查资料之方便,都大大超过以往。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记者可以放松深入实际了,相反倒要求记者更要继续深入实际,深入生活。因为实际生活是新闻的源泉,是新闻的原发地。记者只有在实际生活中摸爬滚打,才能接地气,知实情,听真话,进而抓住“活鱼”、写出“冒热气”的好报道。时下有些记者满足于在网上查料、“复制粘贴”写稿。但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不格其物无真知啊!由此说,记者深入实际是个永恒的主题,永不过时。
“新闻生活化”的第二个内容是,在写作上要善于讲故事。讲故事体现在诸多方面:写人物报道要讲故事,写事件报道要讲故事,写成就报道也要讲故事。而且“故事”是人的“故事”,人的“故事”就是生活的“故事”。标题是:1元厨房(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01月18日 第 01 版)。
每逢饭口,这条狭窄小巷子就热闹起来:三十几簇炉火上锅铲翻飞、菜肉跳跃……空气中混合着每个家庭拿手菜的香味。这家自助厨房位于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1元钱,是使用者付给厨房经营者的“使用费”。有一天,一位神情疲惫的妇女来买油条,买完不走,在摊前打转。“能……能不能借火让我炒个菜?家里小孩患了骨癌,截肢了,别的都不想吃,就想吃口妈妈做的菜。”听了这话,万佐成两口子二话不说就答应了。炒完菜,这位母亲非要付钱。万佐成说这是“余火”,不要钱,以后需要可以天天来。时间一长,小巷子能炒菜的消息,就在肿瘤医院传开了,找万佐成两口子借火做饭的人多了起来。“每天6点钟就有过来的,最多的时候全部6个炉子都有人排队,一天三四百人来炒菜。”万佐成看大家等不过,干脆一口气买了10多套厨具和煤球炉,一堆切菜板码得整整齐齐,还配备了食盐、酱油等简单调料。起初,万佐成两口子靠卖油条贴补炉火钱,病人家属来炒菜是免费的。时间一长,来做饭的病人家属不干了。大家实在不好意思让两口子往里搭钱,强烈要求收点钱,算作水煤开支。几经拉锯,万佐成和病人家属们“达成协议”:日常炒菜收5角钱,逢年过节就不收钱。这个价格维持了很多年,后来因为物价上涨,又有病人家属提出涨价,两口子才勉强把价格调到了1元。小巷子的墙上,有很多电话号码,这是来做过饭的病人家属留下的。他们希望,万佐成两口子方便的时候去自己家里做客吃饭。“生离死别是最可怕的事情。能帮到大家,心里就很高兴。”万佐成说。就这样,月落日升,暑往寒来,小巷子里始终炊烟不断。十多年中,万佐成两口子接待的“炒菜人”早已过万。
这是一篇“新闻生活化”的报道,有两个突出的特点:
首先,写人、写事,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该报道通篇充满着“烟火气”,老百姓的事儿,老百姓的生活,让人有亲近感。第二,在写法上采用讲故事的路数。文中没有一般的概括语,而是依据生活的本来面貌平实写作,叙述清晰,有波澜,有变化。“新闻生活化”是个概念,更是记者行文的一个理念。让我们在这方面多实践,多探索,撰写出更多更好的新闻作品。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