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对于写作来说太重要了。
新闻界有一种理论叫做“筵席论”,说的是媒体版面好比一桌丰盛的筵席,既有鸡鸭鱼肉、山珍海味,又有蔬菜水果、酒水调料,十分丰富可口。然而,这一切都是由食材加工而来的,没有采购来的食材,就不会有筵席。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了素材,找什么“下锅”?写作也是如此,先得有素材,才能开始动笔写文章才能做到“言之有物”。
什么是素材?素材就是写作前未经加工的、原始材料。这些材料是文章的血肉,是文章的具体内容,是文章表达主题的依据。因此,必须在写作前认真收集素材。有人首先会想到采访。通过问答、座谈、调研等方法,从采访对象处获得材料。这无疑是一个重要的正确的方法,必须坚持。采访主要的方式是提问,提出读者想看、采访对象想说的问题。在把握新闻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通过一问一答,把素材抓到手。采访要明确目的,围绕中心,善于引导,提问与记录相结合。在笔者当记者的年代,用的是钢笔在笔记本上记录素材,用小型录音机录下素材,回来后加以整理。现代是用电脑敲键盘、录音录像等方式取得素材。以笔者的体会,用手写字记录与录音相结合的方式比较好,可以在大量素材中较快地找到重点。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别的方法呢?有的。以下几种方法也可以获得有用的素材。
什么是观察法?鲁迅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观察实际上是采访的一部分,在这里我们把它单独列出来讲一下。唐朝诗人李绅通过细心观察农民冒酷暑、顶烈日的辛苦劳作,写出了“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两首名诗。作家夏衍在写《包身工》一文时认为,“真的要了解包身工的情况,单凭收集材料是不够的,非得实地考察不行。”他找到一位在日本纱厂当职员的同学,到包身工的车间去观察了好几次,看到了包身工身处的工作环境。他还跑到包身工的住宿处,看到了“鸽子笼一般”的住屋,观察包身工的吃住,看到他们苦难的生活。正是有了细致的观察,积累了大量素材,真实地写出了20世纪30年代上海纺织厂里包身工的命运。观察可以在不公开身份时进行,也可以在公开身份后进行。观察要细心,不能走马观花。一边观察要一边思考,对观察中有疑问之处马上去问,便可获得新的素材。
一是通过平时大量的阅读,做笔记,可以使各种素材在笔记本上和脑子里留下印记。在写文章时,这些素材会“蹦”出来,一联想,就用上了。二是可以是为专门为攻克一篇文章有针对性的进行阅读。比如,要写一篇专题新闻或毕业论文,就要专门阅读相关书籍和资料,收集有用的素材。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坚持每天上午九点去伦敦大英博物馆阅览室,一看书就是一整天。由于精力集中,有时情不自禁地在座位上用脚来回蹭地,长年下来,竟把水泥地面磨去了一层,被人们称之为“马克思的足迹”。他摘写的24本经济学笔记,摘录约70个经济学家的著作。有人统计,写《资本论》参考书约一千多本,这还不包括其他论文资料。
查询对于素材的积累与鉴别有着重要的作用。想成为写手高手,必须学会熟练快捷的查询技能。尤其是在写文章时用到的一些典故、成语、地名、难认的字,还是要认真查询一下为好。比如,看到晋州市这个地名,常被认为属于山西省,而实际上它是河北省辖、石家庄市代管的县级市。又比如,一看到满洲里这个地名,不少人以为它在东北,实际上它在内蒙古自治区。
过去常用的查询工具为辞海、词典、字典等。现代常用的是网上的“百度”等搜索工具。通过查询获得的素材也必须确保其真实性,方可以使用。
笔者常用的查询方法是纸质性的与电子质性的相结合。电子质性的可以通过“百度”等检索工具进行。纸质的是手头备有《辞海》《现代汉语词典》《诗韵新编》《成语大词典》《世界地图册》等工具书。因为是学新闻的缘故,新闻学词典备了两本,一本是《新闻学小辞典》,另一本是《新闻学简明词典》。这两本词典出版年份不同,故内容有差异。在查询中,必要时可以跑到图书馆找相关书籍查资料。
收集素材好比是在建楼房前准备水泥砖瓦,也好比在做大餐前准备荤素食材,虽然说多多益善,也要挑选优品,及时整理。素材积累好了,写作的欲望就会自然的上来了。这时,你只要确定主题,设立结构,开始动笔,就一定能写出一篇有血有肉的好文章。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