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杂志社都设有总编辑、副总编辑,还有编辑部、编委会、总编室等。正是这些人员和机构,带领着媒体全体职工出报刊、办网站。由此可见,编辑工作在媒体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编辑工作有宏观编辑与微观编辑之分。宏观编辑指的是制定媒体方针、编辑方针和宣传方针,确定媒体的形象与风格,对新闻报道进行选题与策划等。
微观编辑指的是选稿、改稿、做标题、排版等工作。
宏观编辑与微观编辑是紧密相联系的。比如,撰写本报编辑部文章、社论时,先要从大局出发选好题目,再由编辑人员实施写作。写好后,又要交上级审稿。编辑人员在改稿件、做标题时,要考虑符合与本媒体的编辑方针。
编辑工作就是将新闻初始产品加工为新闻成品的工作。新闻编辑工作的主要特点用16字加以概括:集大成,总把关,再认识,再创作。
送到编辑手中的稿件质量高低不同。有的文理通顺,观点明确,稍加改动,即可发表。有的看上去像“一团乱麻”,缺少头绪,需要下力气修改。
怎样把一篇稿件改成精品?
改稿首先要通读原稿。不可以看一段改一段。看完后,设想一个改动方式。是小改还是大改?怎样删节?有的文章虚话太多,就应压缩。有的文章则要增补一些背景材料和遗漏的新闻要素。有的文章主题与素材均不错,写得太乱,可以改写。修改文字从改错别字、病句开始,把穿靴戴帽的套话、空话删去,留下精华部分。
有的“一团乱麻”的稿件经过高明的编辑修改、搭配、点评后,可以身价涨十倍,成为一篇佳作、精品。常言道;“好厨师手下无废料”。在媒体中,“好编辑手下无废稿”。旧闻可以新编,死稿可以复活。这样的例子是很多。
在编辑工作中,有一点十分重要:必须对稿件中新闻事实核对确认。报界有一句老话:“宁可让一条可疑的新闻,延缓24小时刊载。”可以通过分析、查阅、询问等方式保证新闻事实准确。对该质疑的地方大胆质疑。因为事实有误是稿件的致命伤,必须严格把关。
比如,有一篇报道说的是一名弱智儿童在老师教育下,现已能使用一万多个汉字。有经验的编辑马上会联想到,现在常用汉字才3000多个,电脑中通用汉字库才收录汉字6000多个,新华字典收录汉字不足一万,因此上述儿童认识一万多字的消息不可靠的。
对文章中的观点应当十分注意。观点应是正确、新颖、有说服力。对一些似是而非的观点、偏激的观点应加以纠正。比如,有的介绍中医的文章,说中草药没有一点副作用,能治疗百病,而西医只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把西医贬得一无是处,这种观点就偏激了。
又比如,有的描写先进人物的稿件,随意拔高,虚构情节,把一切漂亮的光环都往他头上套,甚至有的做法违背了常理。
编辑是在制造文化产品,要有高超的技能,有工匠精神。编辑最主要的能力是鉴别力、整合力。有了鉴别力,就能选出好稿。淘汰那些没有新闻价值的稿件,淘汰那些虽有一定新闻价值但导向不正确的稿件,淘汰那些与本媒体定位不符合的稿件。
编辑人员对稿件有处置权,但是不能随心所欲地处置。对待名人的稿件,该改的地方还是要改。因为名人并非完人,也有纰漏之处,“不以情而敷衍之”。
对待新手或晚辈的稿件,不能横挑鼻子竖挑眼,而要出于爱护、扶持的心态,耐心指出其不足。充分尊重原作者的意见,尽量保持原文的特色。
老新闻工作者邹韬奋说得好:“我对于选择文稿,不管是老前辈来的,或是幼后辈来的,不管是名人来的,或是‘无名英雄’来的,只须是好的我都竭诚欢迎,不好的我也不顾一切地不用。在这方面,我只知道周刊的内容应该怎样有精彩,不知道什么叫情面,不知道什么叫恩怨,不知道其他的一切!”
编辑人员要站稳立场,不被鼓噪一时的社会舆论所左右,不轻信一些所谓的“专家”一家之言,而是有独特的慧眼,有坚定的意志,不当墙头草。
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范敬宜说过:“编辑工作中学问大得很,乐趣也大得很。真正钻研进去,就会发现毕一生之力也难穷尽此道的奥秘。”他的这段话,值得每一位编辑深思。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