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写好“以小见大”的稿件?



 写文章要“以小见大” 




写稿件“以小见大”的意思是:选择日常生话、学习、工作中的一两件有典型意义的小事,来反映一个大的主题。

古人在写文章中时常用这种手法。

元末明初的刘伯温通过去街上买柑这件小事,写出了《卖柑者言》,假托卖柑者的一席话,深刻讽刺了当时世间邪恶现象。

唐代的柳宗元从一个捕蛇者的遭遇,写出了《捕蛇者说》,揭示了当时社会“苛政猛于虎”的主题。

鲁迅写过一篇《一件小事》的文章,说的是他亲身经历的一位人力车夫助人的故事。鲁迅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但在我心里,都不留什么痕迹”,“独有这一件小事,却总是浮现在我眼前,有时反更分明,教我惭愧,催我自新,并且增长我的勇气和希望。”

由此可见,一件难忘的小事,常常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小见大”的文章正是要体现这种持久的震撼力。

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也写过一篇“以小见大”的文章,题目叫《作文与做人》,全文才300字左右,现录于下:       

作文与做人


品德教育重在实做,不在于能说会道。

譬如去年高考的作文题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要是有一位考生写得头头是道,有理论,有发挥,准能得高分数。但是当他离开考场,就挤上公共汽车,就抢着靠窗的位置坐下,明明有一位白发老太太提着菜篮靠在他膝前,他只当没瞧见。你说这位学生的作文卷子该不该得高分数?依我说,莫说高分数,我一分也不给。他连给老太太让个座的起码的好习惯都没有养成,还有资格谈什么“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吗?

也许有人说,你也太认真了,那是作文,那是考试。对,是考试,在公共汽车上给不给老太太让座,这才是真正的考试,他一分也得不到。

文当然要作的,但是要紧的在乎做人。

叶圣陶这篇文章的第一句话,就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论题。接下来,作者用一个考生的言与行进行对比。最后,一针见血地指出,“做人”才是真正的考试。
在写作“以小见大”的稿件时,要注意的问题有3点:
1.必须抓取那些最典型的、有意义的、能反映大主题的小事情,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2.要细于观察,把这些小事的细节挖掘出来,不只是笼统地说一下。
3.要把小事情与大主题有机地、合理地联系起来,而不是生拉硬拽,无限拔高。

 




 “小题大做”的文章毛病多 




如果掌握不好“以小见大”的分寸,就容易造成“小题大做”的情况,甚至出现了“哭晕体”“吓尿体”等浮夸自大的文风。。
“小题大做”指的是不恰当地把小事当作大事来写,看到蚊子拔宝剑,用铁钯子搔痒,热衷好大喜功,上纲上线。
“小题大做”的文章有以下几种:
一是文章标题做得太大。文章要追求“意高”,这没有错。但有些文章的标题做得太大,喜欢用“高度重视”“狠抓落实”“重任在肩”“大放光芒”等词句,片面强调高大上,效果并不好。有一篇文章的标题是《在这些领域,中国创下多个“世界第一”!无人表示不服》,就有任意拔高的味道。有一篇写矿难事故的报道,其标题是:《领导高度重视,反应非常迅速,措施非常有力,取得很好效果》,效果并不好,反而给工作带来被动。
二是套话多而实话少。常言道: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有人写作时喜欢用套话,搞文字游戏。写开会,开幕必“隆重”,闭幕必“胜利”。写工作,必然是“全面动员”“层层分解”。写成绩就写成“特大喜讯”“惊人成就”。这样做,一来比较省力,二来还显得有“水平”。用惯了套话,文章不会具体而生动,而且抽象与死板。
三是文章长而干货缺。本来稿件是可以写成消息的,非拉长成为拉成通讯。本来稿件是适合写通讯,非要拉成报告文学。本来一个工作报告可以写得短一些,非要列出一二三四条“意见”。有些素材在本单位、在当地还算重要,有一定新闻价值,但是放在全国范围内,只能算小事一桩。在给省市级以上报刊投稿时,没有必要洋洋洒洒地写几千字上万字。即使写成,效果也不会好。
四是结论过于宏大。有些文章事实是清楚的,但根据亊实的议论却出现了毛病。比如,有一篇写美食的文章,把美食提高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提高到关系到“民族精神传承”的高度,就有点过了。又比如,有一篇文章写到他的母亲拒绝了别人为感谢送来的鸡蛋,就说是“把歪风邪气挡在了门外,那一刻,您在我的眼里变得异常高大。您真是我的好妈妈,世界上最伟大的妈妈!您的高风亮节将流芳百世,永远值得我们学习。”这种人为拔高的写法实在是没有必要。
“小题大做”是写文章中形式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文风不正的表现。当年,毛泽东在给“党八股”列出的第一条罪状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他指出:“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是曲折复杂的,必须反复研究,才能反映恰当。”
“小题大做”的文章是对事物调研不够而生成的,是一种“套路”文章,写着写着,就会给人以说教的感觉,给人以假、大、空的感觉,难以使人感动和信服。
 
写文章要坚持“以小见大”,拒绝“小题大做”。
有人问:“怎么辨别两者?”笔者的回答是:“以小见大”是实情,“小题大做”是矫情。认清两者差异,方能得心应手地写出“以小见大”的文章,使自己的写作水平扎扎实实地长进一步。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