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稿三要素:模仿、借鉴和灵感

微信图片_20210722142639.jpg


一天,几个文友聚在一起聊天。

话题围绕着写作方法、技巧展开,你一言,我一语,说得好热闹。聊来聊去最后集中在这三个“点”上,即模仿、借鉴和灵感。

毫无疑问,模仿、借鉴、灵感这三个“点”,是写作中绕不开的“要点”,搞清楚很有必要。

下面把这几个文友说的“要点”归纳一下,与大家分享——



一、   要不要模仿?



大家觉得,初学写作的人是需要模仿一些范文、范例的。

比如你想写个消息,就需要看看记者们写的消息是什么样子。电头、导语怎么写,标题如何做。看了之后心里有了数儿,以后写稿就顺畅了。

有位学哲学的大学生到媒体工作后,被分配到评论部工作。虽说在报纸上常看评论,但具体到自己动手写,他一点也不摸门儿。

怎么办?在老同志指点下,他把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报纸上评论找来一一细读。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怎么开头?怎么论证?看多了心里有底了。有时还“照葫芦画瓢儿”试写上篇把。如此这般模仿一番,没过多久,他内心充实了。当部里分配选题时,也敢接任务自己独立完成了。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模仿范文多操练,还是有效果的。

但模仿也有弊端,那就是容易被“模本”束缚。因此,初学新闻写作看看消息、通讯、评论是啥模样,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注意自己慢慢琢磨,不要被“套路”牵着鼻子走,更不能抄袭。



二、要不要借鉴?



在写作中,借鉴他人的写法是完全可以的。

当年著名作家徐迟写科学家周培源的报告文学《在湍流的涡旋中》,最初是按时间顺序写的,从三十年代一直写到七十年代,“像流水账一样的写下来”,他自己也觉得“没有意思”。

后来臧克家建议他看看桐城派散文家方苞写的《左忠毅公逸事》一文,徐迟看后重新设计了稿子结构。只写周培源一个晚上的活动,然后通过联想、回忆的穿插,表现了周培源的风采。

再如写评论,在论辩中引对方一些论点进行剖析、反驳。这种写法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运用得最好,堪称典范。文中毛主席曾列举了“你们一边倒”、“你们太刺激了”、“你们独裁”、“我们要做生意”、“不要国际援助也可以胜利”等观点,一一进行了回应,颇有力量。

学习、借鉴别人的好的表现手法,写自己的文章。这是正确之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何乐而不为呢!



三、最重要的还是灵感



模仿也好,借鉴也罢,写稿子最重要的还是靠灵感。

灵感,看不见,摸不着。但它确实存在。灵感是文章的助推器,灵感一来就有了写作的冲动,就有了文章的“意”、写文章的“点子”。

不少记者、作家都十分注意培育、捕捉自己写稿的灵感。当灵感来的时候,他(她)们赶紧记下来,并在最短时间里写出来。因为灵感这东西稍纵即逝,抓不住它就跑掉了。

那么,灵感从哪儿来呢?综合不少记者、作家的经验,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来自多读书。多读书,能使自己眼界开阔、知识增加,灵感来得就多些。

2、来自勤观察。勤观察,能使自己更多了解人间事。阅历广,见识多,灵感也来得多些。

3、来自勇碰撞。勇碰撞,敢于自己跟自己“打架”,冲突一多,思考就多,灵感就来得快些、多些。


小结语

模仿、借鉴、灵感这三个“点”,是行文中必然遇到的问题。把这三个问题搞清楚、搞明白,有助于写作能力和水平的大幅提高。让我们在今后实践中多锤炼、快提高!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