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魂牵汨罗江

我从来没有去过汨罗江,但是,我对她却始终充满了热爱之情,因为她与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屈原生死与共、息息相关。

那还是1978年的春天,度尽劫波的神州大地上演了一部来自香港的古装故事片《屈原》。因为这部电影,我认识了古代楚国忠贞不渝的爱国志士屈原,知道了汨罗江这条美妙而又悲壮的河流。

战国时代,燕、赵、齐、秦、楚、韩、魏七国割据称雄,争城夺地,互相杀伐,连年混战。

楚国的大诗人屈原正当豪情满怀的青年,成为了楚怀王的左徒官。他目睹了老百姓遭受的战争痛苦,立志使祖国繁荣富强,主张对外联齐抗秦、对内改革变法,深得楚王的信任,但是,却屡屡遭到权贵集团的反对。 

屈原虽然被听信奸佞毁谤的楚王罢官,甚至两次被流放到外地,他的心中时时刻刻关心着祖国的兴亡、人民的疾苦。他执着地对那位昏君抱有希望,祈盼楚王早日幡然悔悟,发奋图强,做一名中兴之主。他非常清楚忠贞与耿直必定会招致祸患,完全可以跑到邻国寻求一官半职,却至死不肯离开祖国半步,表现了对祖国的无限忠诚,展现了与日月争辉的高贵人格与坚强意志。

屈原在寒风凄雨中来到了汨罗江畔,在这里写出了《离骚》、《天问》等不朽的传世名作。他用美人和香草来比喻贤达的君子,用恶木和秽草来比喻奸猾的小人,通过比兴的手法把君王信谗、奸臣当道、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情景写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些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诗章,我们看到了一个泪流满面、九死不悔的游吟诗人,一个仰天长叹、空有壮志的落魄官员,一个心力交瘁、至死不渝的爱国赤子,看到了他倔强的性格、纯洁无暇的心灵、博大恢弘的胸襟和细腻深沉的感情。

公元前278年五月初五,屈原惊悉楚国都城郢被秦国攻占,自度平生的理想和抱负都已付诸东流。他怀着极其悲痛的心情,在汨罗江畔写毕了《离骚》的最后一章,然后怀沙自沉,壮烈殉国,籍以表达“众人皆醉我独醒”、不与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志向,用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屈原投江以后,汨罗江边的老百姓纷纷划着船只赶过来,焦急地打捞这位爱国诗人。人们担心江中的鱼虾啃噬屈原,急切地把船上的粽子投向江中。中华民族由此形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

观看电影的时候,我满腔愤怒地责怪楚王忠奸不分、是非不清,最终导致国土沦丧、国家灭亡。愤恨之余,我又为屈原的行为感到不值:对一个听信谗言的昏君忠心耿耿是不是有些太迂腐了?

当时年幼的我根本无法理喻宫廷中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更是无法想象官场上刀光剑影、血雨腥风……

我从来没有去过汨罗江,但是,我对她却充满了感恩之情,因为她先后收留了中国诗歌史上两位走投无路的诗人,是一条心底宽厚、慈祥善良的江河。

屈原在江的下游,以水为坟。2000多年来的端午节,竞渡的万千龙舟还在打捞他的魂魄。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江的上游,堆土为墓,人迹罕至。与凄清的墓地长年相伴的是汨罗江的春风秋雨、夕阳晨雾。  

杜甫生逢安史之乱,亲身体会了社会动荡、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他踏上了忧国忧民的生活和创作的道路,写下了《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等大量的名作。

杜甫的诗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困苦,记录了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历史巨变,表达了崇高的儒家仁爱精神和强烈的忧患意识。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著名的诗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饱含了作者强烈的人文主义关怀。《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更是千古绝唱的佳句。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地位与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并驾齐驱,对中国文学和周边国家的文学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被后人奉为“诗圣”。他的诗也被后人称为"诗史"。

770年的秋冬之际,杜甫从长沙出发,准备顺着湘江下洞庭,转道襄阳,回归河南的故里。

当时,朔风凛冽,年近花甲的杜甫病入膏肓,形容枯槁。他瘦弱单薄的身躯已经经不住寒风的肆虐,只得转道前往昌江县城投亲靠友。

一叶小舟行至距离昌江仅十里的江面上,杜甫永远地闭上了他那双悲天悯地的眼睛。他年幼的儿子宗武只得将父亲草草葬在汨罗江畔。

为什么胸怀国事、心系苍生、人格高尚、诗艺精湛的一代诗圣在晚年会饥寒交迫、流落他乡?为什么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是汨罗江慷慨地收留了他?

我努力地想象着,汨罗江应该是一条宽敞而平静的河流,还是一条暗流涌动、道破玄机的河流,使两位满怀民族忧患的伟大诗人看到了理想的破灭,走到了生命的尽头……

我从来没有去过汨罗江,但是,我却对她充满了敬佩之情,因为她与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彭德怀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20世纪20年代末期,汨罗江畔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平江起义。带头揭竿而起的就是一位名叫彭德怀的英雄好汉。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乌石乡彭家围子一个贫苦农民家庭,与伟大领袖毛泽东是同乡。他在童年的时读过两年私塾,后来因为母亲去世、父亲病重被迫辍学,靠着砍柴、放牛、外出做工为生。

1928年4月,彭德怀在中国大革命失败后的革命低潮时期毅然选择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22日,他与滕代远、黄公略等领导了著名的平江起义,组建了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建立了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他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出生入死、屡立战功,指挥了著名的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先后大败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军队,解放了大西北。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彭德怀又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保家卫国,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强大的美国军队打退到三八线以南,彻底扭转了朝鲜战局。

毛泽东曾写诗赞扬他道:“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惟我彭大将军。”

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时任国防部部长、性格刚烈的彭德怀怀着对革命事业极端负责任的态度,针对1958年以来国家出现的“左”倾错误,给最高领导人写了一封被称作“万言书”的信,表达了自己不便公开发表的想法,陈述了自己调研以后总结的经验教训。

他直截了当地指出:“浮夸风、小高炉等等都不过是表面现象;缺乏民主、个人崇拜,才是这一切弊病的根源。”

如此讲究方式方法的忠告,如此诚挚中肯的劝说,却遭到了错误的批判。

会议认为彭德怀是向党进攻和右倾机会主义,是反党集团的首要人物,通过了《中国共产党八届八中全会关于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撤消了他的国防部长的职务,停止了一切实际工作。

在那些郁闷压抑的日子里,这位身经百战、威武坦荡、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同错误作斗争、铮铮硬汉,丝毫不在乎个人的安危与得失,脑海里只有真理、正义和共产党员的良知,心中牵挂的是处于艰难境地的人民群众。

他在形同禁地的小院子里,来回痛苦地踱着沉重的脚步,口中喃喃地念叨着:“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我与人民鼓与呼。”

彭德怀因为坚持真理、誓死不肯向错误路线低头认罪,如同当年的屈原一样被流放到了外地。最后,他含冤辞世,没有留下一个子嗣。

历史是如此惊人的相似:一方是业绩彪炳而又刚正不阿的宠臣,另一方是思贤若渴而又迷雾障眼的君王。最终的结局几乎都是宠臣被罢官流放、郁郁而终,君王步入泥淖、壮志未酬。

直到1978年11月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沉冤整整20年的彭德怀一案终于获得了平反昭雪。历史最终还是给予这位忠勇的将帅以公正的评价。

我一直对彭德怀的遭遇感到迷惑不解:难道成千上万的干部对眼皮底下发生的一切熟视无睹?难道身居高位的领导真的对严峻的现实浑然不知?明摆的事实却要让一位武将军来挑明和捅破,大家是不是也该扪心自问,我对得起党和人民赋予我的权力吗?我对得起养育我们的人民吗?我对得起自己的那一颗良心吗……

我从来没有去过汨罗江,但是,我却对她充满了崇敬之情,因为她教会了我以疑问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冷静地思考问题。

翻开沉甸甸的中国历史,我惊愕地发现了一长串贯穿于3000多年历史而屡见不鲜的现象:小人常得志尊显,圣贤却不得其用;正直廉洁的人受到小人的诬蔑,强横残暴的人却得到君主的称誉。

难道这是3000多年中国历史中一个逃不脱的宿命和魔咒?

长期以来,封建思想中忠君观念的陶冶和浸淫,经常让我们盲目地造主、敬主。我们在自己制造的梦魇中万般煎熬,却又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的文化是博大而绵长的,但是并非是十全十美的。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建设中,我们是不是在坚持文化自信的同时,也要剔除其中贻害大众心灵的糟粕?

一个人无论是荣华富贵还是饥寒交迫,决不能没有光明磊落、正义凛然的傲骨;一个领袖无论是叱咤风云还是韬光养晦,也决不能没有实事求是、倾听不同声音的魄力;一个民族无论是无上荣光还是艰难曲折,决不能没有眼光深邃、思想清醒的哲人;一个国家无论是国泰民安还是危在旦夕,也决不能没有凝心聚力、海纳百川的胸怀。

我从来没有去过汨罗江,但是,我却对她魂牵梦萦、心驰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