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沉 默

   王小波曾说:“喧嚣的话语圈下,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的原子弹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在现代社会所倡导的文化观念中,沉默仿佛是弱者的标签,且往往和木讷,呆板等词联系在一起。时代要求我们发声,或者说在逼迫着我们发声,当时代的潮流裹挟着我们不断向前,你若不咆哮出自我,便会被震天的涛声淹没。
  不可否认的是,不再沉默的宣言确实让普通人也发出了响亮的声音。借助网络社交媒体这些平台,一些草根阶层的代言人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甚至对许多人的观念造成了影响,也从中收获了利益。但我们要知道,这毕竟是少数。除了羡慕不来的幸存者偏差,更是离不开资本的运作,而大部分普通人则仍默默忍受生活的重压,无处宣泄他的纠结与痛苦。抬眼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而各种压力也纷至沓来,面对一路飙升的房价,许多人甚至无处安家,大家依然活得疲惫不堪。气都喘不过来,何况发声?还是默默埋头挣钱要紧。
  关于沉默的原因,因人而异。有的人认为,说出来也没用;有人想说却不知道和谁说;有些人则是怕说的太多,让人捏住话柄……王小波认为,话语即权力。普通群众只有在被允许的情况下才能发出声音,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沉默不是为了沉默而沉默,而是在大环境下没有说话的欲望,或是不得不三缄其口,又或者对于话语世界有着天生的厌恶之情。
  鲁迅笔下的沉默,是人们对于革命者之死的无动于衷,是人心在反动派高压政策下的麻痹;龙应台文中的沉默,是人们没有勇气反抗不公的怯懦。
       从我的认知来看,我认为沉默是一种选择。除了不想说,不能说,很多时候对事情的不回应、不附和也是对自己和他人的尊重。日常生活中这样的事情也并不少见,有的人一看到媒体疯狂传播的新闻,便立即转载,深觉自己敢于反抗且敢于为弱势群体发声。但真实情况往往是,大多数人并不能分辨那到底是真实事件,还是无良营销号为了博人眼球捏造的假象,不知不觉中成为了商业炒作的“帮凶”。所谓,未知全貌,不予置评,大抵如此。
  沉默也不意味着永远沉默,而是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为了不被蒙蔽,保持清醒的手段。语言因为其特殊性,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中伤他人,也伤到自己。为了最大程度的避免这种伤害,在沉默后,谨慎而自由地表达,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发声。所以,沉默不是罪,也不是弱者特有的标签,沉默绝不仅仅是怯懦者的保护壳,而是一种与话语相对的生活方式。在沉默中理性地思考,对新事物保持新奇,做一个自由而不仅仅依靠情绪做出判断的人,十分重要。如果为了一些荒唐事而说出违心话,却不如沉默,这时候的沉默反倒有几分良心尚存的意味。
  “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愿你我都能清醒地沉默,不被世事所困,不被社会磨去棱角,始终保持清醒而正确地判断。大多数时候沉默,却不会成为沉默的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