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抓住几个关键点,就能写好“旅游漫笔”

随着旅游热的兴起,写“旅游漫笔”的人多了起来。“旅游漫笔”成了不少媒体的一项不可缺少的内容,经常会在版面上亮相。

笔者在一段时间内,曾为《人民日报海外版》旅游版写过几十篇“旅游漫笔”。后来,这些文章汇成一本书,书名叫《乐在旅途》。在写作的过程中,摸索了一些门道,有了一些初步体会,与大家交流。

 

本文作者所著《乐在旅途》一书.jpg


“旅游漫笔”不同于游记



“旅游漫笔”是旅途中或旅行后有感而发的文字,但是,它不是游记。

说到漫笔,它是一种很随意的文体,是不拘形式,随手写来的任心闲谈。它是散文,但比通常说的散文还要随意一些。散文是以记叙为主的文体,而漫笔是以议论与抒情为主的文体,是一种变化了的议论文,生动活泼而不拘一格。

写“旅游漫笔”时,最忌讳的是把它写成了游记,大段地抄写景点说明书,从头到尾记述游览的经历。虽然文章不错,也配了不少优美的风景图片,但始终跳不出“以记录行程为主”的框框。

当然,也有以抒发感情为主的抒情式游记。但是,作为游记就少不了对于风景的描述,基本上是以写景为主,然后带出抒发作者的情感。

而“旅游漫笔”的写作方法是与游记不同的。它用在描绘风景上的笔墨不多,只是寥寥几笔,抓住要点,更多的是发表作者自己的观点。

笔者写过一篇《41吨啤酒流走了什么?》的文章。在文章开头,对啤酒节的状况只写了短短的一段话:“在8月5日重庆‘啤酒节’开幕式上,参与者畅饮还不过瘾,许多酒友竟相互泼洒啤酒,几小时连喝带泼消耗啤酒41吨,弄得浑身湿透,酒气满身。” 接着,笔者就议论开了:讲啤酒生产的不易;讲其他城市浪费种种现象。最后,得出结论:41吨啤酒流走的是极其宝贵的资源,是勤俭节约的美德。号召人们把节约意识渗透到生活中去,唤起全社会对资源浪费的切肤之痛。



“旅游漫笔”可以一事一议



在写“旅游漫笔”时,常用的方法是“一事一议”。所谓“一事一议”,就是抓住旅游过程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一件典型事例,来发表议论,阐明观点。在写法上,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从旅途见闻为出发点,以小见大,议论风生,突出主题。

笔者为“游客旅途挨宰、上当受骗”这件事写过一篇漫笔,题目是《旅途不换宰  你真太有才》。笔者针对旅客“地生人不熟,常被一些购物骗术蒙蔽”的情况,结合个人经验,给出“八招”,希望旅友们把旅游购物从痛苦变成一件乐事。

这种一事一议的写法还在多篇文章中使用过。如《九马画山到底有几匹马?》,说的是从桂林到阳朔那一段水路上,要经过一个“九马画山”的景点。在几位游客数一数崖壁上到底有几匹马的过程中,道出了旅游的乐趣是重在参与、交流、欣赏与回味。

又如,《零团费意味着什么?》一文,是在揭穿旅游“零团费”的种种陷阱,要求取缔这种“饮鸩止渴、杀鸡取卵”式的旅游方式。

还有,《我不想过“愚人节”》一文,就是列举了“愚人节”的种种骗术,表示不想当“整蛊专家”与“四月傻瓜”。

 


“旅游漫笔”也可以多事一议



所谓“多事一议”,指的是把旅游中不同地点、不同时间的事例排列出来,议论集中到一点,把道理讲清楚。这种写作手法,要靠背景资料积累,也要靠联想。

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郑荣来读了《乐在旅途》后说:“老姚的议论,有对一个景观的推介评论,有对多个景观的比较分析,分析中有审美的欣赏,有对不良现象的批评。”

笔者在《纯朴最真  内涵为美》这篇漫笔时,以俄国托尔斯泰墓为引子,讲到了国内旅游过度开发的种种现象,讲到了庄子“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的道理,讲到了文物“拆真建假”的危害。通篇多事一议,议题是:搞旅游要有审美眼光和远见卓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

《在旅游中欣赏书法》一文中,讲的是景点的书法作品,列举了山东青州云门山的一个高7.5米的“寿”字,苏州虎丘的“虎丘剑池”4个字, 浙江普陀山长达5米,宽达7米的“心”字石,西安的碑林中怀仁集王羲之的《圣教序碑》、怀素的《千字文碑》、颜正卿的《多宝塔感应碑》、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等。同时,批评有的景点那些粗制滥造的所谓书法作品,混迹于各地旅游景点之中,形成视觉污染,大煞风景。笔者将上述内容加以归纳,采取多事一议的办法,提倡在旅途中学会欣赏优秀书法作品,由喜到惊,进而深思,继而奋进,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努力。

还有一篇漫笔叫《“”巨无霸“”的诧异》。说的是世界上最大的月饼,最重的八宝饭,最长的麻花,最长的面条,最大的饺子……说了这么多的“巨无霸”,殊途同归,认为它们都“没有什么高科技,有的只是大浪费”,是好大喜功、华而不实的奢侈浪费行为。笔者急切呼吁:这种行为该收敛了!

 


“旅游漫笔”重在内涵


?

“旅游漫笔”大多是千字文,不宜太长。短小精悍应当是它应有的风格。然而,文章虽短,构思要巧妙,结构要紧凑,情感要自然流露,不牵强。“真正的散文饱含着诗意,犹如苹果饱含着汁液一样”。尤其是文章的内涵要丰富,要注重文章的思想性,或讲述文化知识,或评析世态人情,亦庄亦谐,能够启人心智,引人深思,这才是好文章。

著名作家、九十六岁高龄的邱陵先生读了《乐在旅途》后的评价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他说,:“我在翻看之前,以为都是写情写景一类的游记,这类的文章过去已看过不少,自己也写过多篇。然而,姚先生出手不凡,他不光写情写景,他还写出了慧眼独具的见解,以及对一些不正之风的批评与批判,有的还提出了非常宝贵的意見和建议”。

我对他说,正如您所言,《乐在旅途》不是一本游记,而是一本讲述如何在旅途中获得快乐的书。这个“旅途”,当然也包括人生旅途。

 

“旅游漫笔”的题材十分广泛,写作手法也各有千秋。只要我们保持活跃的思维,细心观察旅途中的变化,用清新的笔意,不落俗套、寓意深远地及时把它写出来,就一定能写好“旅游漫笔”。

今后,我们只要踏上旅途,便可考虑写一篇“旅游漫笔”。日积月累,越写越好,既积累了素材,又锤炼了思想,何乐而不为呢?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