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把工作通讯当成一个故事来写,吸粉!

20210408141208_875895.jpg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二十一


 

写工作通讯,最担心人们不爱看。但如果把它当成一个有趣的故事来写,那就有可能把读者吸引住。

不是吗?请看下面这篇工作通讯——

2021年4月11日,人民日报在一版右下角刊出了一篇题为《红叶成产业 青山变金山》的通讯(以下简称《红叶》)。这篇通讯介绍了重庆市巫山县安静村把红叶发展成产业、青山变金山的奋斗历程。

这无疑是一个典型的脱贫致富经验,也是一篇典型的作通讯。然记者们在写这篇稿子的时候,一改过去那种写工作通讯的老路子,而是独辟蹊径以写故事的形式来写,产生了不错的传播效果。

他们是怎么写的呢?

请看下面的分析——




1、巧开头。
行文贵在开头。开头开得好、开得巧,能起到吸引读者的作用。
写评论讲究开头要“立片言以居要”,用简洁的文字做“领句”。
那写通讯呢?不能简单地这么照搬,但要写得灵巧、简洁,还是必要的。
《红叶》一文开头这样写道:
一片红叶,一把刻刀,36岁的谢天玉正在村里的工作室忙碌。刻成叶雕产品的巫山红叶,一枚能挣三五块钱。
(点评:开头简练,一下子把读者带进了“故事”中。)



2、写变化:由安静到热闹。
行文贵“曲”。只有“曲”,人们才有看头。请看该文中写有安静到热闹的“曲”——
谢天玉所在的安静村,坐落在重庆市巫山县双龙镇北部大山深处,曾是深度贫困村。那时候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安静村一度安静得很。全村曾有123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占比达17%。
驻村第一书记王涛来自重庆市文联,刚驻村时每天骑着摩托车在村里转,琢磨着怎么让村里富裕起来、热闹起来。
每年巫山红叶节是旅游旺季,可游客通常只在船上游,不怎么到山上来。节后,凋零的红叶随风飘落,成为当地人的柴火。
为何不将红叶做成叶雕,打造富民产业?说干就干,村里请来了文艺志愿者、剪纸传承人等,给村民们免费培训叶雕手艺,安静村逐渐热闹起来。
(点评:以上既是写背景,也写出了从“安静”到“热闹”的变化。)


3、推波澜:引人入胜。
“曲”,还体现在“推波澜”上。由“安静”到“热闹”,再到有个“小波澜”,引人入胜。
村民们热情高涨,听课的人越来越多。可因为刚刚起步、缺少经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红叶腐化褪色,叶子上都是霉点。王涛又请来了西南大学的植物学家。经过多次试验,终于研发出巫山红叶的防腐保色技术。历经种植、管护、采摘、选叶、清洗、晾晒、描画、压平、雕刻等工序,红叶化作各式图案。
(点评:写波澜,新的问题出现了,怎么解决?接着引出来一系列有力措施。)
明人陈宏绪说:“文愈短愈有曲折。所谓画一尺树,要不可令有一寸之直也。”



4、摆数字,让事实说话。
数字是枯燥的,但也最能说明问题。在工作通讯中,选择哪些能说明问题的必要数字,还是应该的。
如:
“2019年11月,安静村收到了第一笔订单,达1000件。”
“如今,安静村的叶雕文创产业链已渐成规模,年产值达25.6万元。”
“2020年红叶节期间,巫山县接待游客108.1万人次,同比增长9.75%,带动旅游综合收入9.51亿元,同比增长5.93%。”
(点评:写上这些数字,说明问题,令人信服。)


小结语
巧开头、写变化、推波澜、摆数字,该文运用这4个手法把工作通讯写“活”了,写得人们爱看了。
由此可以看出,一篇稿子是否有读者、能传播,关键还是在于记者的写法。如果你的写作手法多样,行文灵活有趣,读者自然就多,反之则不然。
当然写稿写多了会形成一些套路,写稿时自觉不自觉就往这套路上走。但越是在这种情况下,越要提醒自己:“能不能改改写法呢?”“是否还有别的更好的写法?”有了这个提醒,在写作思路上就会不断有新的突破。
文无定法,多思出新。让我们在这方面再下功夫!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