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想成为写作高手吗?请在“转化”上多下功夫

常有一些年轻的媒体人慨叹自己“产量不高”、“进步不快”。
其实,还应该问自己一句:自己努力了吗?在“转化”上下了多少功夫?
“转化”?
何为“转化”?
“转化”能使我进步吗?
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事儿——



1


何为“转化”?



“转化”是包括媒体人在内的一切人成长过程中必然遇到的一个问题。
初入媒体门,业务上肯定是生疏的。尽管有的年轻人毕业于学新闻的大学,但要真正熟悉新闻业务,还要有一个“转化”的过程。
“转化”本是一个哲学上的名词,它的意思是说,一切相互矛盾的两面都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方面转化。
就编采业务来说,不熟与熟悉,这是一对矛盾;一般熟悉与编采高手,这也是一对矛盾。要实现这些矛盾的转化,要具备一定的条件。有了这个条件,本来相互矛盾的双方就会转化,即不熟转化为熟悉;一般熟悉转化为编采高手。
要实现这个“转化”,条件是重要的。没有或不具备条件,即使想“转化”也“转化”不成。
在新闻业务上要想实现“转化”,条件就是自己主观上要勤奋学习、反复实践,刻苦钻研。那种奢想不经过“转化”就一步登天的想法,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2


如何实现“转化”?



如上所说,实现好“转化”,需要主观努力。举凡成功的报人大都走过这“转化”之路。
老报人徐铸成当年刚到《大公报》工作时不会写社论。怎么办?他想了一个办法,即当听到张季鸾晚上要写社论的题目后,自己在宿舍里悄悄地也写了起来。第二天早晨,他拿自己写的稿子与报上的社论相对照、比较,看看张季鸾是怎么写的?自己又是如何写的。经过对照比较,看出了差距,再加上当面向张季鸾请教,久而久之自己写社论的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当年在复旦大学上学时,寒假未能回四川老家,只好呆在学校。干什么呢?他在寝室里寒窗苦读,看了不少的书;到经济日报工作后在业余时间又苦读《辞海》。坚持这样做下来,不仅使自己的文字水平大为提高,还写出了不少好文章。
这就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两条:一是勤奋努力;二是勇于吃苦。
编报工作的专业性较强,包括写社论在内的各种业务都需要认真学习。徐铸成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自己主动学习。这种勤奋努力的精神令人感佩。
报社工作对文字要求很高,詹国枢为尽快适应工作需要,自己给自己“压任务”,苦读学习,这种勇于吃苦的精神十分可嘉。

徐铸成、詹国枢工作生活在不同的年代,但他们初涉新闻界时勤奋努力、勇于吃苦的精神是一样的。也正因为这两条,他们不仅很快适应了工作需要,还都成为了办报的行家里手。




3


“转化”主要是靠自己



实现“转化”靠什么?主要还是要靠自己。
时下有些人把自己没尽早成才归结于“没遇到好老师”。这实在是一种肤浅的说法。
一个简单的道理,一个人是否成才往往取决于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外部条件就是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和老师指点。内部条件就是自己主观的努力和钻研。这两个条件缺哪一个都不行,且内部条件是最主要的。
在报社里老同志都有一个“传帮带”的任务,虽没有明文规定要任何如何,但客观上是存在的。一位老记者外出采访总要带个年轻人,在共同采访、生活的日子里,“传帮带”也在悄然进行着。
如何提问?怎样选题?都可在“干活儿”中体会到、学习到,其中老记者也会讲一些经验体会。但这些不会也不能代替自己的主观努力。你自己疏于读书、懒于练笔、不勤于总结,即使别人再怎么帮你,恐怕也难于有大的进步与提高!
圈里人常说:“进了报社门,修行在个人”,确实如此。同期进报社工作的几个大学生,两年之后看,有的什么都能写;有的则只会写点消息。

为何呢?归根结底还是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大有关系。因此说,我们要想成为写作高手,还是在“转化”上多下些功夫吧!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