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当记者,仅仅文字好还不够……


在有些人看来,当记者文字好就可以了。其实不然。
 
文字好,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一个好记者还有其他的诸多要素。
 
中新社经济部记者李晓喻最近在一篇文章里谈了她的体会。读后颇有启发,现与大家分享。


 

01
当记者要“善思考”


 

李晓喻是搞经济报道的,她结合实例介绍说:我一直在思考,在思考中看变化、找“意外”,稿子就有了眉目。
 
李晓喻说,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针对开放问题说了这么一句话:“要适应新形势、把握新特点,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性开放转变。”这是官方第一次提出“制度型开放”这个词。什么叫制度型开放?怎样做才能做到制度型开放?当时我就想,抓住这个新词做文章,稿子也就有了。
 
再如,在刚刚通过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谈到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用了这么一个词:稳慎。以前一直是“稳步”。为什么现在要从“稳步”到“稳慎”?这背后发生了什么?我顺着这个思路想,这“一词之变”反映出了开放新思路。从这个角度写稿,稿子也会有可读性。
 
勤于观察和思考,是一个记者的可贵品质。
 
写稿是记者的职责。如果一个记者一年到头写不了几篇稿子,那就有愧于记者的称号。但写稿的题目哪里来呢?从思考中来。
 
举凡成功的记者,每天都得思考,都在思考:我要写哪些稿子?怎么写这些稿子?正是在这不断的思考中,题目找到了,角度出来了,甚至稿子的谋篇布局都有了眉目。
 
只有勤于思考,不断琢磨,才能不断出题目、不断出好稿。这也就是媒体圈里常说的那句话:“思路决定稿子的出路”
 
当然,记者在思考不仅仅是一个人关在屋里在冥思苦想,还要经常与同事们一起沟通、商量,集思广益。但关键的一条,就是自己本身要学会思考、善于思考。
 

02
当记者要“善借力”


 

这是李晓喻的第二条经验。
 
她说,想得快只是“万里长征完成了第一步”,要速度出稿还需采访快,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联系请教到相关领域的权威专家。要有“高人指点”。
 
为此,“我们部门建了一个超级强大的专家库,不管什么领域什么问题都能第一时间从库里找到靠谱的专家采访。”
 
这确是一个宝贵的经验。搞经济报道需要这样,搞其他领域报道不也应该这样吗?
 
搞教育报道的记者,应当多交几位教育界的“专家朋友”,有何问题随时能及时请教。搞科技、文化、环保等领域的报道的记者,也都应该这样做。
 
常说记者是“杂家”,也就是说记者什么都懂一点,但什么也不专。这是长处,也是弊端。如何克服这一弊端呢?善于“借力”,随时都能访“高人”,请高人指点,是一条有益的经验和做法。
 
有“高人”指点,就能使你在写稿遇到难题时化难为易;就能使你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看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03
当记者不能“吃现成饭”


 

从李晓喻介绍的经验,顺便联想到时下媒体界的一些现象:
 
如今的媒体界,绝大多数记者是称职的,他们唯恐自己“跟不上趟”、写不出好稿,总在勤奋努力追赶。但也有一些人不是这样,他们惯于等着“吃现成饭”。
 
何为“吃现成饭”?即有些记者习惯于“有人请、有人汇报,有人写初稿”;自己到采访地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转了一圈后就打道回府;等基层通讯员把写好的稿子送来后改一改、顺一顺就交差了事。
 
如此现象虽是极少数人之为,但对记者队伍的腐蚀却极大。应该引起警醒。
 
身为一名记者,且不说是名记者,首要做到的就是要自己采访、自己思考、自己写稿。如果连这一点都做不到,那怎么能当记者呢?再说了,记者要真想写出优质稿件,不多下基层,不多掌握第一手材料,不勤于思考琢磨,那怎么能写得出来呢?
 
记者等着“吃现成饭”,是懒惰的表现,当坚决予以摒弃。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