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深入学习百年党史,警惕历史虚无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强调:“今天,在庆祝我们党百年华诞的重大时刻,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的关键节点,在全党集中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正当其时,十分必要。回望过往的奋斗路,眺望前方的奋进路,我们必须把党的历史学习好、总结好,把党的成功经验传承好、发扬好。”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校报推出“讲党史、固信念”专栏,分享人大学子心中的党史故事,在重温党史中坚定理想信念。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要回顾学习党史,就必然离不开对历史的评价问题,特别是对重要党史人物的评价问题。我们要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学习百年党史,有助于我们厘清党“从哪来,往哪去”的问题。要知道党从哪来,还要搞清楚一个问题,那就是谁带我们来的?毛泽东同志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民主革命,建立了新中国,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但社会上还有一些人持不同的看法,他们抨击、否定、抹黑毛泽东同志的成就,并形成了一股社会思潮,这股“非毛化”思潮在互联网等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有泛滥演绎之势。这不仅损毁一代伟人的形象,消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而且危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

所谓“非毛化”思潮,就是采用种种方式淡化、清除毛泽东及毛泽东思想对新中国的影响。他们利用某些人的猎奇心理,从个人道德品质、生活作风、工作能力等方面大肆展开对毛泽东的恶意人身攻击,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以恶意丑化、诋毁和批判毛泽东为基本取向的社会思想运动。

“非毛化”的手法主要有五种:一是采取当下标准不注意历史语境;二是断章取义不注重历史完整性;三是预设立场后寻找相关论据;四是虚构编造事实来肆意污蔑;五是混淆个人责任与群体责任。

近年来,随着抖音、微信、微博等自媒体的兴起,一些罔顾事实,肆意矮化、丑化、妖魔化毛泽东的言论,通过新媒体平台迅速传播,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与传统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相比,新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表现出新的特征,如使用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介,宣称“有图有真相”,增强其谬论的所谓“可感性”,博得极高的点击率,得以迅速传播;或是利用作者的所谓“亲历亲闻”,来增强抵毁毛泽东言论的“亲证性”。其议题设置也逐渐生活化、大众化,如从毛泽东的菜单、稿费、婚姻等生活化的议题着手,贴近受众生活,每人都可以评论,进而引导得出否定毛泽东个人人品、历史贡献、新中国政治制度的歪曲结论等等。此外,其散布方式也日趋创新性和生动化,再加之信息来源和内容形式驳杂,管理难度大。

新媒体环境下的“非毛化”思潮与传统媒体下的“非毛化”言论相比,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上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其思想内容实质仍然是歪曲的、恶意的,其哲学本质是历史虚无主义,根源是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其最终政治企图终归是要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认为,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不只是理论问题,尤其是政治问题;“毛泽东思想这个旗帜丢不得,丢掉了这个旗帜,实际上就否定了我们党的光辉历史”。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这本书的第二篇文章《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解答了两个核心的理论大是大非问题,其中之一便是对毛泽东的评价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这篇文章中说:“我之所以强调这个问题,是因为这个重大政治问题处理不好,就会产生严重政治后果。古人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国内外敌对势力往往就是拿中国革命史、新中国历史来做文章,竭尽攻击、丑化、污蔑之能事,根本目的就是要搞乱人心,煽动推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社会主义制度。”

习总书记还举了苏联解体的前车之鉴。“苏联为什么解体?……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十分激烈,全面否定苏联历史、苏共历史,否定列宁,否定斯大林,搞历史虚无主义,思想搞乱了,……苏联共产党偌大一个党就作鸟兽散了,苏联偌大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就分崩离析了。这是前车之鉴啊!”

文章最后一句话,总书记还建议大家把《历史决议》找出来再看看。简单总结一下“历史决议”的精神,那就是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有其主观因素和个人责任,还在于复杂的国内国际的社会历史原因,应该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

那该如何客观评价历史人物?总书记也给出了方法论。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应该放在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不能离开对历史条件、历史过程的全面认识和对历史规律的科学把握;不能忽略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偶然性的关系;不能把历史顺境中的成功简单归功于个人,也不能把历史逆境中的挫折简单归咎于个人。

总之,回顾学习百年党史,需要有正确的历史观,要全面、历史、辩证地看待和分析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唯有如此,才能学好历史,才能守住我们的初心,继续砥砺奋进,继往开来。

(作者系马克思主义学院2020级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