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随着节假日氛围火热,作为“盒子里的期待”——“盲盒”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追捧,掀起了一股“盲盒热”。新华社评论“盲盒”不仅成为一个经济现象,也反映了当下中国年轻人,特别是“95后”一代的心理和生活状况。
“盲盒”,指没有任何样式提醒的装有不同玩偶手办的纸盒,需购买者打开后才能知道其内容。单个价格通常为三五十元,相对较强的购买力,让那些受影视动漫文化熏陶的年轻人,能够撑起庞大的“盲盒”经济。随着市场的变化和消费需求的改变,“盲盒”的贩卖内容更加多样化,不仅仅局限于玩偶手办,晨光、宜家、星巴克等纷纷加入了自制“盲盒”的大军。如今的“盲盒”已经超越了普通潮流玩具概念,延伸到各大产业之中,有不少衍生品的出现,使得“盲盒+”的营销方式蔚然成风,如“盲盒+美妆”“盲盒+文具”“盲盒+食品”等。
随着泡泡玛特的上市,“盲盒模式”引发了很多的争议。消费者需要不断开盒碰运气,很小的概率才能抽到隐藏款,导致隐藏款的价格水涨船高,在二手平台炒出天价。
这一经济现象火热的原因,除了享受收集的乐趣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因为“盲盒”满足了消费者心理层面的需求,可以享受到拆“盲盒”和抽中喜欢款式的双重快乐,缓解精神压力。还有部分消费者认为“盲盒”对于患有选择强迫症的人来说,不失为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盲盒”有利有弊,双重影响应该辩证看待。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不确定的刺激会加强重复决策,商家和生产者充分利用了消费者的猎奇和期待心,让“盲盒”爱好者上瘾。不少商家表示:“娃娃的功能比较单一,很多畅销的娃娃就是靠着外形取胜的,把它们做成‘盲盒’随机抽取,对于消费者是有一定吸引力的。”外观可爱好看是主要的消费动机,正是借着这一波潮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包装,提升消费者的复购率。此外,从未购买过“盲盒”的人群中,有超6成明确表示未来会购买“盲盒”。
凤凰网《文化风向标》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盲盒”行业正处在发展的早期阶段,具有增长速度快、增长空间大、消费群体多为年轻人的特点。“盲盒”的客户群主要以95、00后的年轻人为主,也就是1995-2009年出生的Z世代,也叫做互联网时代。阿里《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有近20万消费者每年花费2万余元收集“盲盒”,其中购买力最强的消费者一年购买“盲盒”耗资百万,这里面“95后”占了大多数。不良商家和经营者利用青少年不成熟的心智和追求新鲜的猎奇心理,借助拆“盲盒”的寻宝获得感布下“盲盒”消费圈套,使“盲盒”爱好者滋生赌博心理。
笔者认为,“万物皆可盲盒”的双刃效应正在显现,家长和老师应及时引导未成年人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根据自己的经济实力和消费需求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未成年人也需要树立对“盲盒”的正确认识,这并不是制止他们购买“盲盒”,而是为了预防他们从对“盒子里的期待”转变为“心灵上的依赖”;监管部门也应该进一步约束和规范“盲盒”的经营模式,避免其畸形发展,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