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某高校在读研究生高某在豆瓣上给一本由韩烨翻译的名为《休战》的书打分两星,评价该书“机器翻译痕迹严重”。次日韩烨发帖表示“机翻”评价近乎人身攻击,并声称“这本书的每句话都是认真翻译的”。随后,自称韩烨好友的豆瓣用户“Anito Anago”向高某所在学校举报了高某,称高某“以毁谤和捏造事实的形式去攻击《休战》一书的译者韩烨”,并要求其公开道歉。
该事件在网上曝光后,不断发酵,广大网友对此众说纷纭。网友们的主要争议点之一在于,韩烨的好友A某只因一条批评性建议便将高某举报的行为是否应当?在我看来,“一千个读者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者仅因发表一条评论就被举报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每位读者都有从自己的主观感受出发去评价一部作品的权利,文学作品本身就应做好直面各种评价的准备,创作者也应对读者的评价抱有包容的心态。
当年,董燕生教授作为后辈对杨绛先生翻译的《堂吉诃德》直言不讳地进行了批评,称“认为杨绛译本就是最好的版本完全是个误解”,并表示自己拿它当翻译课的反面教材,避免学生再犯此种错误。杨绛看到后回应说:“勇于指出错误,恰恰是译界的正风,不是歪风。”正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批评不应被“禁声”,而是应该成为进步的动力。韩烨和其好友不仅没有诚恳地接受批评,韩烨好友反而滥用举报,实在令人不耻。
事实上,像A某一样滥用举报的用户不在少数。举报机制本应是人们为维护个人或公共正当利益的工具,然而在某些时候却成了一些用户排除异己的“利器”。比如,某用户发表了自己不喜欢的评论:举报,让其“炸号”;某网站发表了自己不喜欢的文章:举报,让其消失;某商家售卖了自己不喜欢的商品:举报,让其倒闭。尽管用户拥有举报不良言论和举止的权利, 但却无权打开制度的笼子,将其变成欺凌他人的“权力”。所有的义务都要在一定范围内履行,同样,所有的权利都应在一定限制下行使。
此次事件没有因为网友的讨论而停止发展,3月27日,学生高某发布“致歉声明”,并在道歉信中表示自己已经接受了校方的批评教育。此消息一出,一些豆瓣网友便自发掀起了一场“一星运动”,用给《休战》打一星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并谴责A某的举报行为。两天后,A某发文表示其举报行为考虑不周,没有尊重译者和发言者的意愿。韩烨翻译的《休战》评分也一路从9.3跌至7.5,随着舆论的发酵,“一星运动”不断扩大,最终豆瓣关闭了该书的评分功能。一条普通的评价,却引起了如此轩然大波,事件以此收尾,可谓两败俱伤。
《休战》虽休战,但带给我们的警示却不能一同停止。当合理的批评被套上枷锁时,赞美又有何意义?当面对不足之处想要加以指出,但迟疑和担忧却占据主导地位时,进步又该从何谈起?我们无法隔绝与他人以及世界的互动,纯粹发泄情绪的主观评价往往占多数,但真诚的批评与赞美也绝不会缺席。当批评到来时,落在创作者耳里,或许刺耳,但请不要用举报将它拒之门外。滥用举报的行为应当被禁止,为了百花齐放的创作环境;提出批评的权利应当受保护,为了磅礴璀璨的人类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