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彼此秉持的独特精神文化需求,即使不曾被俗世认可,也会自发寻求同类者,形成自己的文化圈,这便是小众文化的由来。“小众”的核心即在于与大众品味区别开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的开放性让越来越多的“小众”百花齐放。在社会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多元的今天,许多人对小众文化秉持尊重、理解的态度,但揉杂多种意识的小众文化本可以是文化更高层次的演绎,如今却沦为商业的附属。
近日,厦门一群在菜市场走秀的JK女孩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此事件又引发了一轮网络热议。根据媒体报道,这场JK走秀是某购物平台发起组织的活动,工作人员在采访中表示,老一辈大多不理解年轻人的穿衣,甚至存在误解,希望通过这场走秀,消除上一辈对年轻人穿衣风格的误解。但是,实际上此次走秀却是借原本就有争议的“小众”“独特”“差异”等元素,采用“走秀”这一种博眼球的宣传方式,实现了最终的盈利目的。购物平台宣称此次走秀为了让大众理解“JK文化”,但结果却大相径庭。“圈外人”认为这是哗众取宠、影响秩序,“JK圈内人”则认为这场表演带来的舆论影响又一次使得“JK文化”遭受了更多的异样眼光。当以宣传文化为噱头作商业标识时,文化常沉于金钱之下,大众也常会将目光凝结于文化依存的实体上,而很少探讨实体背后反映的文化。最终的得利者只有购物平台,在“JK文化”被人抨击时,平台早已赚得盆满钵满。
精明的资本嗅到小众消费潜力的商机,而非感知小众自身的价值内涵。通过堆砌价格敛财,使得小众文化逐渐变味,又由于它们本身受制于小众性,很少有过多渠道让人们知晓它们自身的文化价值,为数不多的出现在大众眼前时还是其令人诟病的一面,这才是它们无可奈何沦为商业的附属物的原因。在商业的推波助澜之下,“小众”正在与更多的消费市场捆绑合流,这导致了“小众”在商业行为中越来越变成了扁平浅薄的符号,失去了它们本身的丰富内涵和独特魅力。若万事万物都变成了浅薄的“博眼球”行为,那么社会所蕴含的活力与精神都将被消解。
无论是一味的批判小众文化商业化的现象,还是陷入狂热的消费陷阱,都是不可取的。新时代下孕育的异样文化或许并非都是精华,但值得我们做的是形成一个包容的体系让优秀的小众文化去良性发展,不要让小众文化成为市场的捆绑物,对其秉持扬弃的态度才是每个人正确的选择。
(学生记者 时偲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