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与几位中年记者聊天,因为都是老同事了,说话随便,真言尽吐,倒也聊个痛快!
中年记者有中年记者的话题,如何“充电”是其中之一。
下面看看大家的心声——
一、 变化:从“急切”到“沉稳”;从“求量”到“重质”
A记者:初来报社时,忙于写稿,着急见报,那真是一股子热情与急切!现在那种“急切劲儿”正在逐步褪去,换之于什么呢?——沉稳、慎重。
B记者:是这样的。那时在报上发了个“豆腐块”,那叫高兴!赶紧告诉家人、朋友,让他们看看!也许是长了些岁数,现在倒不急于写稿,而是在“如何写好”上下功夫。这几天正写生态环境的稿子,已经3易其稿了,但仍不满意,还在打磨。
C记者:中年记者大都这样,在写稿上对自己要求高了!如果说刚来报社时有点追求“数量”的话,现在则是在“质量”上下功夫了!
D记者:你们说的我都同意。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是从“急切”到“沉稳”;从“求量”到“重质”啦!,这真是一个可喜的变化啊!
二、趋“稳”,不是没有激情;而是埋头回顾总结!
A记者:趋“稳”是好事,但我们得明确:不能没有激情了。相反倒是在“稳”的前提下,激情仍然要继续燃烧。
B记者:对的!从我们几个人情况看,一个个谁也没懈怠,相反倒是考虑的问题更多了。前些天C记者和D记者为一个导语如何写得更好讨论了好长时间,结果写出来的比原先的几稿都好!
C记者:我们现在步入中年记者的行列了,应该先把以前走过的路回顾总结一下。
D记者:这话我赞成!回顾总结是为了更好进步嘛!这本身也是一个充电的过程啊!
B记者:说起回顾总结,本人还真先走了一步。总结自己到报社工作的七八年里,倒是写了不少稿子,但现在看起来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改进之处。从体裁上说,我写的言论不多,一说写言论心里总有点“发憷”。
D记者:我也是这样。后来我想了想,这是由于没弄清楚“什么是言论”所致。
C记者:我刚到报社时,对消息、通讯并不是很了解。后来在老记者老编辑的指点下,跟着学,慢慢写,逐渐熟悉了,也写了不少。
B记者:原因找到了,这就是进步的起点。看来,大家的思考、总结很有益。这就是在充电啊!
A记者:没错!这就是在充电。但充电还有另外一个方面,那就是多读书。
三、多读书,是最好的充电方式!
B记者:A记者说得对!多读书是一个很好的充电方式。在这方面我深有体会。最近我读的书不少,其中有不少是以前读过的书,但我觉得再读读这些书,依然有新的收获。
C记者:我有同感。前几年忙于采访、写稿,相对来说读书少了。最近几个月来,对读书又来了兴趣。比如对《红楼梦》我又读了好几遍。有的章节反复看。每看一次,都我的文字都有触动。
D记者:我也有这样的感觉。你详细说说!
A记者、B记者:对,C记者你就讲一讲自己的体会吧!
C记者:好!近年来我虽然写了不少稿子,但总觉得自己的文字水平还有待提高。听报社一位老师讲,经常读读《红楼梦》,对文字提高有好处。于是就读了起来。尽管以前读过,但最近又读感受不一样。曹雪芹的文字功夫真是了得!比如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里面对一些场景、人物的描写,笔墨不多,但很细致。我随便给你们念一段——
已是掌灯时分,听得院门有一群人进来。大家隔窗悄视,果见林之孝家的和几个管事的女人走来,前头一人提着大灯笼。晴雯悄笑道:“他们查上夜的人来了。这一出去,咱们就好关门了。”只见怡红院凡上夜的人,都迎出去了。林之孝家的看了不少,又吩咐:“别耍钱吃酒,放倒头睡到大天亮。我听见是不依的。”众人都笑说:“那里有这么大胆子的人!”
这一段不过是一个简单的场景,但曹雪芹却将之写得到位、写得细腻。时间、地点、人物、对话等都写到了,且文字简练。我读后启发很大。
D记者:你说的不错。多读名著可以对我们的文字起一个熏陶、匡正的作用。可以使我们的文字更干净、更准确、更生动。
A记者:是这样的,名家的文字功夫是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不读书或读的少,写起来稿子来文字就有生涩感。由此说,我们这些中年记者不能满足于能写点稿子,而是要继续多读书,多练笔,把文字水平再大大提高一步。
B记者:听了你们所说,我都赞成!多读包括名著在内的诸多书籍,确实能使我们中年记者再提升一步。古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看的书多了,眼界宽了,视野广了,能使我们更好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进而写出好稿子。
D记者:毋庸讳言,我们身边有些同学在这方面比较差。大学毕业后到媒体工作后,整天忙于业务,对读书这事儿疏忽了。虽不能说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但基本上是不读书了。这怎么能行呢?
C记者:其实读书与工作并不矛盾。表面上看去,好像读书耽误了工作,实际上却是大大有益于工作。我们编辑组有一个年轻人刚到报社来时,写稿上比较吃力,但后来越写越好了。为何?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平时读了不少书。有次聊天时他不经意间说了句:“中外名记者的作品,我都看过了。”大家一听都为他高兴!
A记者:今天聊得真好!我们就“中年记者充电”话题说了不少,我听了之后收获不小。“中年记者充电”的话题涉及很多方面,今后找机会我们再继续聊!
B记者、C记者、D记者:好啊!找机会再聊!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