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会议消息,是按常规写?还是立足挖新闻?

与学员N次通信

(第三十封信)

刘国昌




XX学员:

你综合几位学员的想法,想围绕如何写好会议消息的话题交流交流。我觉得很好。下面我来谈一些想法和建议,供大家参考。

写会议消息,是记者经常要“干的活儿”。

这“活儿”怎么“干”呢?如何“干”得漂亮呢?

下面结合实例进行一番剖析——


一、写会议消息的两种写法

常见的写法有二:一是按常规写;二是立足挖新闻。

第一种照常规写会议消息,程序性报道,中规中矩。虽然会议名称、内容、五要素等都有,但新闻性较差,读者不大喜欢看。

第二种是在会议上挖新闻,新闻性强,能写出“高分稿”,读者欢迎,还能拿大奖。

在第二种写法上,新闻界不乏高手,他们写出的稿子确实与众不同。

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1: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写的“把有限的钱用到最急需的地方”(1979年2月3日《人民日报》)。

1979年初的时候,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采访会议的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从会议传达的中央精神获悉,1979年建国30周年庆祝活动不大搞,不要在这方面多花钱和物。于是他就此写了一条消息,并在标题上标出:把有限的钱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此稿此题获得大家的一致好评,原因就在于,记者不是一般地报道会议,而是抓住会议关键的“新闻点”写消息。这个经验值得学习和借鉴。


例2:长江日报记者瞿凌云写的“7常委参观《复兴之路》出行不封路”一稿(2012年12月6日《长江日报》)

这条消息的新闻来源是,12月4日时任十八大宣讲团成员、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欧阳淞在武汉市党校一次讲话的内容。该讲话介绍了习近平带领6位政治局常委和书记处同志,从中南海出发到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沿途不封路,而是跟着社会车辆过来的事例。

记者将其摘录并写成稿件在《长江日报》首发,抓得好,抓得及时,可谓“地方报抢到‘中央级’大新闻”。在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以上两例,可谓善于从会议挖新闻的范例。

会议是信息的载体,有时也是新闻的“富矿”。记者去采写会议,不应该简单地为报道会议而报道会议,而应像上面所介绍的记者那样,从会议中挖新闻、写新闻。

然令人遗憾的是,时下有些媒体记者尚未学会从会议挖新闻的手法,依然习惯于“一般报”、“常规报”的做法,使人看了乏味得很。正如一位读者抱怨说:“想看的新闻没有,只是知道开了个会,都有谁出席了。”

由此可以看出,改进会议新闻的写法,已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了。不认真改进将会失掉更多的读者。


二、进一步改进的两点建议

如何进一步改进呢?笔者有以下两点建议——


一是充分认识媒体的新闻属性:“无新闻,不媒体”。


包括纸媒在内的媒体,要想赢得更多的读者,其中重要一条:稿子里有新闻可看。如果新闻性很差,或者没有什么新闻,那就有愧于媒体的称号。

有鉴于此,一些业内人士说“无新闻,不媒体”。媒体要追求更多的新闻,具备更多有趣的新闻,已成为时下媒体创新发展的一个大趋势。

那么,更多的新闻从哪里来?

简言之,从工作、生活中来,其中也包括从会议中来。

现在有些记者满足于“跑会、报会”,写常规稿,但善于从会议中挖出新闻,却应是大力提倡的。从上述的实例中,我们已经看到有时从会议上挖出来的新闻,还真是大新闻,读者喜欢看。


二是记者要牢固树立“到会挖新闻”的理念,并付诸于行动。


记者采访会议,不是“清闲”,相反倒是“最忙时”。因为“挖新闻”的重任在肩,能“挖出新闻”不容易!

如何“到会挖新闻”呢?有经验的记者大体有以下一些作法:


1、从会议文件中挖新闻。


会议文件是记者获得信息的一条重要渠道。会议文件包括领导讲话、发言摘编、会议简报等。

不要小看这些文件,记者要认真翻阅,有的要细心研读。重点是看看其中有何新闻线索,然后有针对性进行跟踪采访。


2、从领导同志传达的精神中挖新闻。


在有些会议上,相关负责同志要传达一些包括中央领导同志的讲话精神。这些精神也是发现新闻富矿的一条主要渠道,记者要特别留意。

上面我们例举的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的例子,就是一个“从中央精神中写新闻”的范例。

据笔者了解,人民日报记者在这方面颇有经验,他们去开会总能获得一些精神。这些精神有时也就一两句话,有时也写不成一篇独立的稿子,但对搞好报道确有指导意义和启发作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这方面的事例不少。


3、从会议讨论发言中挖新闻。


会议讨论发言有时蕴藏着新闻。出席会议的代表来自各个方面,会带来各方面的典型经验和新鲜事儿。记者留意听会,力求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新闻线索后马上进行跟踪采访。

以上几种作法,已被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

记者赴会,首先要想着到会上去寻新闻、挖新闻。到会议上去挖新闻,应当成为记者的一个重要理念。惟其如此,写出的会议消息,才能吸引更多的读者,进而扩大所在媒体的影响。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