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规范高考“喜报”坚持正确育人导向

近日,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刘焱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一些学校门口图文并茂地张贴“我校某某同学被重点大学录取”的大红横幅或喜报。该行为加剧了升学焦虑,建议明令禁止学校悬挂人为制造攀比、加剧考试竞争的标语横幅,塑造“人人皆可成才”的社会教育生态。

从本质上来讲,“禁止张贴‘喜报’”与“禁止宣传‘状元’”并无太大区别,皆为对教育功利化、短视化倾向的遏制。实际上,尽管教育主管部门多次“软性”呼吁、“硬性”干预,“高考状元”总是会以“最高分考生”“文科第一名”等方式出现。“高考状元”年年被禁止、年年被热炒的根本原因何在?

诚然,高考制度是当前阶段能够较为公平选拔人才的良好渠道。正因为是唯一的可量化录取标准,高考成绩反而成了名次、状元、喜报等名词的产生土壤。在指挥棒无法随意变动的情况下,各类主体共同形成了一条稳定的利益链条,这上面有获得更多生源选择的名牌大学,有依赖掐尖保持地位的重点高中,有追求教育政绩的政府部门,有赚取网络流量的大众媒体……

要知道,炒作所谓的“高考状元”,体现的是对教育根本价值的曲解,是对单一成长方式的偏执,是对“争当人上人”观念的鼓励,既阻碍了我国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之路,又进一步强化了层级观念。在整个环节中,暂时得利的仅仅是上述的少数,损害的却是多数人的利益。更何况,当一个社会弥漫着功利化与浮浅化的价值观时,所有人都会在伪教育的恶性循环中深受其害。

一定程度上来讲,无论是禁止炒作高考状元,抑或是禁止发布高考喜报,都像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大肆抨击各种问题和现象,却对产生问题的土壤视而不见。在笔者看来,规范“喜报”有必要且应得到大力实行,但仅仅只是改善教育生态的开始,非为釜底抽薪、拔本塞源之策。

消除“状元炒作”“喜报现象”,前提是要承认高考制度当前的合理部分,继而对其不合理部分进行改良。短期来看,既要从内部改革应试教育方式,也要从外部改变单一评价方式;中期来看,消除人们脑海中的“人上人”意识,倡导人的自由全面发展;长期来看,保障全体公民的基本生存和发展需要。如此一来,还有谁会那么在乎“分数”“状元”“第一”呢?

(执笔人:焦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