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网抑云”背后是假矫情还是真抑郁?

    “生而为人,我很抱歉。”

    “到点了,上号!”

    作为深受“网抑云”文化影响的年轻人对这两句话并不陌生。多年前日本诗人寺内寿太郎创作“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时一定不曾想过这句话会作为“青春疼痛伤感文学”在中国年轻人中广为流传吧!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数据为“网抑云”的百度搜素指数)

    从百度指数的数据上不难看出,从8月起“网抑云”一梗搜索指数开始升高,虽后有所下降但一直均有热度。在《青年文摘》盘点的2020年度十大热词里“网抑云”位列第八。

    “网抑云”一梗的由来,是“网易云”的谐音梗,因为《网易云音乐》的评论区经常出现一些抑郁的矫情文学,其中许多被怀疑是编造的,让旁观群众深感不适,于是一个高度概括其含义的谐音词应运而生。

    事实上,在网易云音乐运行初期,评论区被很多网友盛赞是最治愈、最关怀的地方,很多有心理压力的网友甚至通过网易云音乐的评论板块找到知音,缓解了压力。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评论区开始变了味,一些假“抑郁”的人开始模仿真抑郁的人的话术恶搞,“生而为人,我很抱歉”、“温柔吗?半条命换的!”、“人间真好,下次不来了”等诸多恶搞话语充斥了评论板块,包括很多子虚乌有的抑郁故事。之后又随着热搜的带动,“网抑云”变成了全民热词。

    “丧”不是潮流    

    怎么看待“网抑云”呢?“体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矫情文化,觉得自己文艺范,心有波涛表达不出来,只能一首网抑云了。”24岁的程序员小越这样谈到。很显然这一梗有明显嘲讽那些无病呻吟,为了博关注故意编造的矫情言论的意味。

(数据来源:百度指数,数据为网易云音乐的用户画像)

    “网抑云”是假矫情?看看网易云音乐的用户画像以20岁至29岁的青年人为主体,不难看出现在的年轻人之间“丧”文化越来越流行,有一部分年轻人把“丧”当成潮流,总是故作深沉,利用评论板块恶意宣泄生活中本不存在的痛苦,也使得原本压抑的评论板块更为压抑。无痛呻吟使得“丧”文化更加泛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也大概是这一梗出现的主要原因吧!“网抑云”的出现也充分地讽刺冲击了那些故作深沉哗众取宠的人。

“网抑云”并非网易云全部

    可“网抑云”也并不是网易云音乐评论区的全部。适度调侃没有问题,过度玩梗会给公众带来全是玩笑的错觉。“比如深夜里在朋友圈或者微博有人发了一条很丧很绝望的话,别人就会说他‘网抑云’”22岁的小玫阐述身边人对网抑云现象的看法。深夜情感的抒发就该全被一概嘲讽为“网抑云”吗?“网抑云”一梗的流行让人们轻易地为类似的言论打上标签。这对真正把网易云评论当作暂避现实精神角落的年轻人是不公的。

    19岁的学生小北:“‘网抑云’这个现象很常见啊,生活常常给我们带来很多压力和烦恼,因此很多人把心事和想法在网络上倾吐。我认为每个人都有崩溃的时候,不能把这个归结为矫情吧?多点宽容,多点关爱吧!”根据2018年《中国城镇居民心理健康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心理健康情况调查中,有73.6%的受访者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人数高达80万,其中强迫症状、焦虑和人际关系敏感等问题较为突出。而在今年保利发布的《2020保利人居健康生活白皮书》中,只有20%的城市居民认为自己“无任何健康问题”。更为触目惊心的是,抑郁情绪的年龄门槛正在越降越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上海教科院普教所的一项调查表明,在 2500多名上海中小学生中,有24.39%的学生曾经有过轻生的念头,而3.7%的学生认真考虑过自杀。

    “到了夜里,夜深人静,这些感性的情绪就开始冒出来了,其实我觉得这个也没什么不好吧,也算是宣泄了情绪,因为现在的人都压抑太久了,很少有时间去直面这种负面情绪。”29岁的某公司职员暖暖说到。在社会的艰辛、现实的压力里,人们变得越来越不敢说话了,变得只能说正面的、积极的好话了。朋友圈从每天三条变成三天可见,到最后也没有发和看的习惯了,人们发现自己的那些情绪,其实无人在意。

    “网抑云”全是矫情吗?其实也不尽然吧。正如小雪所说:“‘网抑云’啊,这些我觉得还是心里边儿孤独吧,虽然他开始出来的时候还是一种调侃,可是当代年轻人啊,他们也有自己一些比较惨的经历和过往吧,就在这种夜深人静的时候也想宣泄。”

    通过对网易云音乐1516414条评论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关键词“一个人”高居榜首,人们提及最多的也均为身边亲近之人,孤独之情跃然而出。“‘网抑云’嘛,室友感慨为20年单身时光必备。”20岁的小轩在谈及“网抑云”如是说。孤独是人们“网抑云”的重要原因,人们把网易云音乐评论区里的所有温暖的陌生人当作陪伴,将无法当面说的话在这里表达,将不易言表的情感在这里宣泄,哪怕可能招来讽刺和谩骂。“网抑云”并不全是你认为的“网抑云”。

    而现在“网抑云”的流行也带来了一些好处。为人们的抑郁情绪找到了另一个宣泄出口。好似只要加上“网抑云”的名头,平时压抑的情绪就不再被谴责,释放情绪的评价也从“矫情”变成了“玩梗”,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好释放情绪的新方式。



“网抑云”也可“网愈云”

    而对于“网抑云”引发的热议,人民日报评论也在2020年8月4日发表文章《莫让虚假共情扭曲了音乐共鸣》,其中谈到,“评论区出现悲春伤秋的文字,体现的是年轻人面对孤独、焦虑的自我排解乃至宣泄,这很正常。但也提醒我们,网友真实的情绪表达值得重视和善待,虚假编造的内容必须摒弃和治理,这是互联网平台应该答好的命题。时刻关注,善加引导,采取措施促进网友心理健康,惟其如此,‘网抑云’也会变成‘网愈云’。”“网抑云”这个称号无疑会使网易云用户对音乐的共情和对网易云平台的归属感减弱,但网易云音乐在2020年8月3日及时开启了“云村评论治愈计划”的项目,进行了积极的引导。

    “网抑云”变“网愈云”,年轻人中肯定有过度矫情的人,年轻人也可能在“大人们”眼里不能深入全面了解所谓的“抑”、“丧”,但有热血、对世界万物抱有好奇心且感受力丰富的年轻人,也有表达脆弱的权利,也有抑郁的权利,下次与年轻人的“抑”见面别以偏概全轻易地批评啦,好好地和它打个招呼,用温暖治愈它吧!



指导教师:陈丽芳

小组成员:谭 爽  付星星  张玉佳  林慧君  杜 茜  唐淑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