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我们应该怎样阅读才能更有效?

 


 


全民阅读倍受重视




2021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倡导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第八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不久前,笔者参加了“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活动,了解到全民阅读活动开展的状况。

京某书店一角

在我国,倡导全民阅读已越来越受到重视。全民阅读率逐年攀升,至十三五末,综合阅读率已达到81.1%,比十三五初期上升12个百分点。全国农村建立了58万个农家书屋。全民的数字阅读、手机阅读及移动有声听书成为新的阅读方式。全国数字阅读用户总量达47亿。

在这些数字的后面,我们需要深层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的阅读才能更有效、更能精准地吸收知识?怎样通过阅读实现人生飞跃?

全球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一位资深咨询顾问、畅销书作者说:“唯有阅读,才能成为‘十中挑一’的人才。”他认为,在21世纪这样的成熟社会中,修养是很重要的。能否通过读书提高修养,是决定你能否跻身于那百分之十的人才的重要因素。

 


古人怎样读书?



我们从古人谈起吧。

古人对读书的要求一是“多读”“泛读”,二是“反复读”“仔细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一直是读书人的追求。熟读和背诵是古人倡导的读书方法。常说的一句话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说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学富五车”“读书破万卷,下筆如有神”,说的也是多读书、反复读。

宋代的苏东坡说:“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他下定了多读书、反复读的决心并付诸行动,从先秦诸子百家到汉代大赋、唐代诗歌都很精通。

朱熹对读书的方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看不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也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手?”在这里,他提出了读书必须用心方能生效的见解。他还说:“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他也是主张读书要“细读”的。

淸代的曾国藩对读书有自己的理论。他说:“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说的是既要有决心,又要有方法,还要有毅力。他主张“生书宜求速”“旧书宜求熟”,要把读书和习字、写作结合起来,缺一不可。他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

一位读者在选书.jpg

一位读者在选书

 


一些名人的读书见解



到了近代,对读书重要性的论述越来越多。

鲁迅主张博采众长,反对死读书。他说:“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鲁迅还说:“读死书会变成书呆子,甚至于成为书橱。”

人民日报社原社长、总编辑邓拓对怎样读书有深刻的见解。他说:“重要的书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他主张,“读书要用批判的眼光,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他认为精读是重要的方法之一,“读书不必求多,而要求精。这是历来读书人的共同经验。”

老一辈革命家陈云主张读书应做好笔记。他说:“读书要做笔记。这有两个好处,一是让你多读几次,一是逼着你聚神会神,认真思索,使你了解深刻,而不像随便看过去那样模模糊糊。”

周恩来从小就养成了爱读书的习惯,他的读书方法是“加紧学习,抓住中心,宁精勿杂,宁专勿多。”他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读书”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莘莘学子。

毛泽东说过,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一日不读。他一生酷爱读书,博览群书,即使在晚年身体状况越来越差的情况下,坚持读书的精神丝毫未减。

坐在地上的阅读者.jpg坐在地上的阅读者 



有效阅读的五条启示




我们从以上这些读书的事例和论述中,可以获得怎样的启示呢?

一是读书要把泛读和精读结合起来,以精读为主。

读书要多,但也要精。有一位读书达人每年读书120至200本。我觉得太多了,既无可能,也无必要。对新闻从业人员来说,多选一些优秀的新闻专业书籍阅读很有必要。除此之外,还要读一点诗歌、散文、科学知识、政治理论、学术经典方面的书。对这些书的选读,也要求精,以补充自己各方面的知识。至于读多少数量,因人而异吧!每月一至两本应当予以保证。

二是要把网络阅读与纸质书阅读结合起来。

现在网络阅读十分流行,人人手机不离身,每天花费大量时间浏览“今日头条”“百度”“抖音”等网页,有的网络平台还开展了“听书”活动,通过“听”来读书。网络阅读有其迅速、方便、信息量大的优点,从而受到读者欢迎。然而,由于知识碎片化和真假难辨等因素,网络阅读比较浅显、浮躁。纸质书本由于其权威性、严谨性、易保存等特点,新闻从业人员应予重点关注。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才是正确的方法。

三是读书要把读与写结合起来。

边读边作笔记,写点读书心得。或者把书本上学到的典故、诗词适当用到文章中去,充实文章的背景材料,可以增强文章的可读性。有的写作者说:只读书不写作,无异于“茶壶里煮饺子——有货倒不出”。不读书不知自己愚昧,不写作不知自己肤浅。

孩子们在阅读.jpg

孩子们在阅读


四是要多读好书,不花冤枉钱,不做无用功。

现在书店开架售书,网上购书也十分方便。不能见到什么书都想买,要买有用的书,经典的书,能反复读的书。有的书可以在图书馆借阅。如果买了一大堆无用之书,只是为了书橱好看,不但花费巨大,而且会变成累赘。

五是读书要有计划,把短期计划与长期计划结合起来。

一年读十几本,日积月累,几年即可达上百本。给自己定一个读书计划,长计划,短安排,有韧性,有毅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下真功夫、苦功夫、细功夫,刻苦钻研,一步一步积累知识,才能增长才干。

有一位写作者说,平时自己眼高手低,但到真正开始写作之后,却发现写作居然那么难。同样的一个选题,别人洋洋洒洒几千字,旁征博引,引经据典,而我完全写不出多少东西,偶尔写出点内容也毫无深度。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阅读不够,阅历不够。

让我们一起,在阅读中思考,在阅读与生活中增长阅历,把阅读、思考、写作当作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就能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收获思想上、写作上和气质上的进步。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