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十七
在新闻报道中引入写故事的手法,使报道增加可读性,这是一件很好的事儿。
如何把故事写得引人入胜呢?有不少的手法。今天结合实例先介绍其中的两个手法:抛悬念、置情节。

一、抛悬念,引人注目。
抛悬念是写故事的一个重要手法。人们之所以喜欢看故事,就在于有悬念。悬念使人有一种疑惑,有一种期盼;使人有一种尽快看完知道结果的冲动。
因此,写故事首先要做的就是:抛悬念。
请看下面的实例:
例1:《警报器》一文写道:
今年2月23日,浙江衢州江山市石门镇清漾路口竖起了一个交通警报器。这个警报器,是一对农村夫妇自费安装的。
他们为什么要在这里安装一个警报器?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16日 第 01 版)
例2:“只要奋斗日子就不会差!”一文写道:
夫妻二人都有残疾:丈夫只有一只左手,没有右臂和双脚;妻子天生没双臂,只有双腿。他们家住的乌蒙山区,不是上坡就是下坡……
这日子可该咋过?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3月19日 第 01 版)
点评:上面两例抛悬念的形式:直接发问,提出问题。这种形式能引起人们的关注、追看;是常用的一种形式。
例3:《一元厨房》一文写道:
每逢饭口,这条狭窄小巷子就热闹起来:三十几簇炉火上锅铲翻飞、菜肉跳跃……空气中混合着每个家庭拿手菜的香味。
这家自助厨房位于江西南昌肿瘤医院旁。1元钱,是使用者付给厨房经营者的“使用费”。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1年01月18日 第 01 版)
点评:简短的描述,把读者引到了现场,让悬念陡生,吸引人看个究竟。这种形式生动、直观,吸引力强。

二、置情节,引人入胜。
文似看山不喜平,写故事更是如此。
故事之所以吸引人,在于有情节,有变化,有曲折。如果平铺直叙,没有点波澜,那就会让人觉得乏味。有鉴于此,写故事一定要注意在文中巧置情节,引人入胜。
《特殊旅客》一文(见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2月18日)在这方面做得不错,设置了好几个情节,一环扣一环,步步深入,效果不错。
请看该文是如何写的——
情节一:
这是1月24日晚6时发生的事情。
一进站口,值班民警就觉得眼前这个人可疑:身背双肩包,手里还拎一个黄书包,看人的眼神犹疑不定,人一靠近,便下意识地往后躲。
半个小时后,这趟从乌鲁木齐开往郑州的T198次列车就要发车了。民警果断地拦住了这个形迹可疑的民工模样的中年人。
点评:
从“值班民警就觉得眼前这个人可疑”到“民警果断地拦住了这个形迹可疑的民工模样的中年人”,这个情节引人注目,吸引人继续往下看。
情节二:
一盘问,连民警也吓了一跳:农民工姓梁,河南洛阳人。身上的包里装着一百多万元现金——他和一百多名工友的工钱。钱刚领来,时间仓促,还没来得及发。大伙商量,先由老梁代管,下车到家后再发。
从乌鲁木齐到洛阳,近3000公里路程,火车要开两夜一天,中间经停十几次,人上人下,遇上贼娃子怎么办?
点评:
经询问,明白了是怎么回事,可又有一个问题出来了:“从乌鲁木齐到洛阳路途远,遇上贼娃子怎么办?”一波刚平,又起一波,波澜出来了。写得好。
情节三:
无奈,买应庆只好把老梁带到座位上,交待了注意事项,又找来几名老梁的工友,安排大家轮流盯着包。买应庆还不放心,上网用大数据排查了下:幸好,老梁所在车厢附近的旅客,没有“嫌疑人员”。
车继续往前开。T198次列车平素就以客流量大著称,春运期间更是人流济济,很快,连走道上都站满了人。买应庆和辅警周梦帆商定:警组两班倒,始终有人就近暗中保护。火车每次经停到站时,安排两名便衣警员佯装走动站在老梁身边,通过“暗号”确认钱款是否安全。
点评:情节继续发展,吸引读者往下看,直至结尾。
小结语:
从以上介绍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抛悬念和置情节是写好故事的两个重要的手法。要想把故事写好,务必在这两个手法上要多下点功夫。
在新闻报道领域,采用写故事的形式还正处于方兴未艾的阶段。让我
们一起努力,把这种形式做得更好!(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