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学员N次通信
(第二十九封信)
XX学员:
一、单一、单调的会议消息标题
先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1、谋发展 谱新篇 我校召开新学期开学工作会议
2、校党委召开师德师风建设座谈会
3、学校召开党史学习教育动员会议
4、学校召开2021年全面从严治党暨警示教育大会
5、院党委召开第六次全委(扩大)会议
6、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党建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召开
对以上这些会议消息的标题,如何评价呢?
首先:都是一行题,单一;
其次:只有一行题,没有肩题、副题,单调。
标题是稿件的眼睛,也是美化版面的手段。看报先看题,标题醒目、突出、丰满,有看点,读者自然就会继续看全文,进而扩大了传播效果。反之则不然。
遗憾的是,诸如上面这种“单一、单调”的标题在校报上几乎触目可见。有的校报在一版刊登3条稿子,都是会议消息,也都是这样“单一、单调”标题。
二、怎么改?应标出会议的主要内容。
会议新闻是报道的题材之一,但在做标题时应着力标出会议的主要内容,而不能只标一下“什么会召开”、“什么会举行”了事。
这里有必要讲一讲会议与新闻的关系问题。
采访报道会议是媒体人经常做的一项工作,其目的是到会议上去找新闻,不是单纯为报道会议而报道会议。
举凡有经验的记者都善于从会议上去“挖新闻”。举个老例子:1979年初的时候,全国高等学校科研工作会议举行。采访会议的人民日报记者王惠平从会议传达的中央精神获悉,1979年建国30周年庆祝活动不大搞,不要在这方面多花钱和物。于是他就此写了一条消息,并在标题上标出:把有限的钱用在最急需的地方。
三、有些会议名称的字数过多,怎么办?
我们在上面举的第6个例子,就是这样一个“字数过多”的例子。
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党建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在我校召开
这个标题多少字呢?37个字。好家伙,读起来还真让人费点劲儿!
我想,该报的编辑们恐怕也不愿意做这样的标题,一则字数多,不好看;二则苦于一时没办法改。只好就这么将就、付印了。
其实,类似这样的情况是很好改的——
一是把会议名称放在肩题上,字号小一点。
二是做一个主题,在主题中标出会议的重要内容。
请看试改如下:
在我校召开的全国高等财经教育研究会党建工作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指出(肩题、小字号)
认真学党史悟思想做实事开新局(主题、字号较大)
改后的标题是“肩-主”结构,既保留了会议的名称,还在主题中突出地标出了会议的主要内容,一举两得,丰满好看。
四、有些会议内容较多,标题该标哪一个?
经验丰富的做题高手有一个经验,那就是“拎点上题”。
“拎点上题”这4个字的意思是说,做题时要善于把消息的主要之点“拎”出来,不能什么都上题。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要“拎其一点,不及其余”。
如何“拎点上题”?这里有个新闻价值判断的问题。要从重要性、时宜性、接近性等要素上去衡量判断。不可按照会议程序、流水账式地写消息。
媒体界多次调查表明,读者不爱读一般化的会议新闻,但并不反对、甚至欢迎出自会议的新闻。会议有时是新闻的“富矿”,记者要很好地研究一下这类新闻的发掘和写作。
五、标题与读者
这里顺便讲一下标题与读者的关系问题。
读者在看会议消息时,固然要看开了什么会儿,更需要了解会议的主要内容。如果只在标题上标出“XXXX会议举行”、而没标出具体内容,那岂不是有点对不住读者?
由此我们可以明确:会议新闻的标题一定要把会议主要内容在标题上标出,使大家一目了然。
这是制作会议新闻标题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
大家知道,标题与读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有资料显示,因标题一般而影响读者与好文好稿失之交臂的,比重占60%以上。有时坊间一些人议论起某件事儿,有人明明刚看完报却不知道。原因之一就是标题做的不好、把读者与内容隔断了,没见面。
媒体界内部有个传闻:南方某报主编为阅读数急剧“掉粉”苦恼不已。一天他突发奇想,在编前会上喊出两个口号: “请让标题把读者吸住!” “请不要做拒绝读者的事儿!”并将之写成条幅悬挂于厅堂,让大家天天看。结果还真有些效果,至少在做题方面下的功夫较之以前大多了。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