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学员的N次通信
(第二十八封信)
XX学员:
你在微信中介绍了你们校报的情况,希望我给予一些指点。谈不上指点,说一说阅报的体会吧!
我在查阅一些高校校报、企业报时,发现有3个毛病经常出现。现提出来与大家沟通、切磋。
这3个毛病是——
毛病一:句子过长,当“长改短”。
例1:
有篇文章这样写道:
通过学习,不仅使学员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认识到党史学习不能可有可无,要必须学,坚持学,一定要学好,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体现。而且还使我自己有很大收获,了解了党史上许多感人的故事。
点评:
整个句子是“不仅……而且还……”结构,那么在“不仅”以后的文字就应该简洁一些。可以把“认识到党史学习不能可有可无,要必须学,坚持学,一定要学好,并在实际工作中切实体现。”这句话删掉,使句子简洁、明快。
试改如下:
通过学习,不仅使学员在思想上有了很大提高,而且还使我自己有很大收获,了解了党史上许多感人的故事。
例2:
有条消息的导语这样写道:
按照XX市委统一部署,经督导组批准,2月8日,检察院党组召开2020年度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围绕“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政治建设,提高政治能力,坚守人民情怀,弘扬伟大抗疫精神,夺取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伟大胜利,高质量建设更具实力的襄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更具特色的“襄十随神”城市群协同发展引擎城市、更有活力的汉江流域产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更加开放的大别山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样板城市、更具竞争力的全国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为襄阳“一极两中心”建设、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贡献力量”这一主题,紧密联系枣阳检察工作,联系班子成员个人思想和工作实际,深入开展了个人自学和集中研讨,广泛征集了意见建议,普遍开展了谈心谈话,班子对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的重要指示精神、对照党章党规党纪、对照初心使命等严肃查摆了问题,认真撰写了班子对照检查材料和个人发言提纲。
点评:
这段文字的结构式是“民主生活会围绕……这一主题……”, 可在“围绕”之后的文字太长了,约有200多字。这么长的句子,谁能读下来呢?
在文学作品中,一直提倡短句短语。作为快速传递信息的新闻作品更应该这样。然时下一些报道中这种长句子并非少数,实在令人担忧。
为何会出现这种毛病呢?原因可能很多,但主要之点在于有些记者的文字尚未很好地锤炼。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打牢基本功。树高千尺,营养还在根部。有了丰厚的文字功底,各种新闻体裁(如消息、通讯、特写、言论等)都可以驾驭,且在基础知识方面不会出毛病。反之则不然。
毛病2:描述过虚,当“虚改实”。
例:
有篇写人物的通讯写道:张先生70多岁了,但身板硬朗,精神矍铄。他的房间不大,但堆了书。每天都他坐在那里,看了一本又一本。
点评:
这样的描述,给人“虚”的感觉。人们不禁要问:70多岁?是73岁?还是79岁?应该写出具体的岁数。
“身板硬朗,精神矍铄”,这是描写老人状态常用的词汇,好些稿子一写老人就用这两个词。实际上完全可以依据每个人的情况写得具体化一些。
“他的房间不大”,“不大”究竟是“多大”?是15平米?还是20平米?应该据实写来,给人以实实在在的具象。
写人、写事,离不开描述。但切记一定要具体化、生动化。在这方面有不少高手写出了佳作——
比如一篇写兰考县委书记刁文的通讯这样写道:“紧张的麦收时节,兰考县委书记刁文从乡下回到县城。他满头大汗,一身尘土,见人就笑:‘你没想到吧?大旱之年,咱们小麦丰收!’他晚上开完公社书记会,第二天一早又骑自行车下乡。54岁的人,干起工作还是尽头十足。”这段文字,将刁文书记的形象跃然纸上。
再如写老人,有记者这样写道:“王师傅家住在3层楼上,有一次我跟在这位已76岁老人一块爬楼。快到3层时,我想扶他一下,他却一下子上两层台阶快步走了起来……”这样的描述,具体、生动,有实感。
也许有人觉得,写“太实了”会不会影响稿子的格调?这种担心是不必要的。首先应当明确我们写的是新闻作品,新闻作品不同于文学作品,其根本要求是“真”、是“实”。惟有“真”,惟有“实”,作品才有生命,才有感人的魅力。
当然文学作品的某些写作手法可以借鉴,但不能影响和破坏了新闻稿件的“真”与“实”。
毛病3:形容过分,当“少用形容词”。
例:
如有篇稿子写道:“那个小女孩很可爱,红红的脸像个大苹果,笑起来跟花一样。”还如“他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话音像洪钟一样响亮……”
点评:
“红红的脸像个大苹果”,这句话一般说说可以,但落实在文字上则不确切。苹果有红色的,也有黄色、青色的,容易让人产生歧义。
“他的胸怀像大海一样宽广,话音像洪钟一样响亮……”,这种过分的形容,不妥当,不准确。
在新闻作品中是完全可以使用形容词的,使用得当会使稿子生色。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过多,要做到恰如其分。如果用得过多,那就会失真。如果未能恰如其分,那就会让人反感。
举凡包括记者、作家在内的为文者,大都比较慎用形容词。作家杨朔在写《雪浪花》一文时,在用形容词的地方多次斟酌、反复修改。如“猛烈冲激着海边的礁石”这句话,原来写的是“象雪崩似的乱飞乱溅着”。他觉得“雪崩”是什么样子?知道的人很少。这个形容词并不能让人产生形象感。“乱飞乱溅”,突出了一个“乱”字,形象也似不美。于是用“猛烈冲激”这4个字更为准确。
摆出以上3个毛病,旨在引起大家的注意和警醒。我们写出的稿子是要给人看的,你要想取得最佳的传播效果,不可不在文字上多下些功夫。如果毛病太多,人家是不买账的。是不是这个道理?请大家斟酌。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