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十六

写稿之人大都有这样的两种经历:卡壳与开窍。
写稿卡壳时,一筹莫展,怎么也写不下去,难受得很!
写稿开窍时,文思泉涌,越写越顺,心里高兴!
谁都喜欢开窍的时刻,但遇到卡壳的时候怎么办呢?今天我们讲一个案例,看看有无启发。
人民日报社重庆分社记者常碧罗,是刚到分社工作一年时间的年轻记者。最近在一篇文章中,小常写出了自己的一些采访感悟,简称“三思”,读来颇有意味。
常碧罗写道:
我常常思考,什么是吸引读者的好故事?是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场景和事态。
采访时除了睁大眼睛发现细节外,更需要追问。材料不怕多,就怕不够。
稿子是从采访时就开始写的,采访并不是被动地听,更要加入自己的思考。
这三段话,这“三思”,从不同角度道出了写稿感悟,一句话有一个意思,不错!

一、故事在于发现
现在媒体都倡导写故事,这是一个积极的变化。每一位记者都应适应这个变化,跟上这个变化,力求写出好的新闻故事。
写故事首先搞清楚什么是吸引读者的好故事。小常经过思考,认知到“是能发现别人看不到的场景和事态”。
这个认知对头!
“别人看不到的场景和事态”,那就是别人未知的东西,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鲜性。新鲜,是故事的一大特性。倘若尽人皆知、司空见惯,那就没有什么新鲜可言,也就吸引不了读者。
那么,怎么能发现这些“别人看不到的场景和事态”呢?无它,迈开双脚去采访。现在一些媒体对采访提出了新的要求:人民日报海外版要记者学会“望闻问切”;中国青年报要记者在采访现场“五官都要张开”。如此之举都表明,记者一进入采访的工作状态,就要全身心投入。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好多细节是不会自己送上门来的,是要靠记者去发现。同去一个地方采访,为何有的记者能找到细节?为何有的则空手而归?关键在于采访时会不会“看”?会不会“发现”?
有人说这是“诗外的功夫”,确是如此。需要在实践中慢慢磨炼。
二、善于追问是本事
如何进行采访呢?小常说,采访时除了“睁大眼睛发现细节”外,更需要追问。只有追问,才能获得材料。材料不怕多,就怕不够。
这话确是经验之谈。
追问是采访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追问,表明你“进入了状态”、“动了脑子”。时下有些记者人是下去了,但采访不深入,走马观花,人家说什么就记什么,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这怎么能行呢?
采访时有些事情,有些线索,有些细节,不追问是得不到的。因为被采访者并不十分清楚哪些是记者所需要的,说着时候有时一带而过。在这种情况下,记者就要围绕问题进行追问。不仅要知其一二,还要知其三四,力求做到对人的了解要做到“立体化”,对事的了解要做到“整体化”。
追问就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精神,人民日报资深女记者王金凤在这方面做得颇有特点,一个问题多个角度反复问,一个细节几个侧面仔细问,直至把人和事搞得清清楚楚为止。每次采访下来,她那小本子总是记得满满的。
只有这样细致的采访,你才能获得多多的“实料”、“真料”。
三、多思考出好稿
“采访并不是被动地听,更要加入自己的思考。”小常这句话说得好。
从表面上看,记者采访好像是“被动地听”。其实这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是记者在边听边思考。带着问题去采访,在采访中又不断思考,这是采访的正确之法。
在一年来的时间里,小常去了不少地方,接触了许多采访对象,发现了不少人们鲜为人知的素材和故事,写出了一些可读性强的报道。之所以能如此,在于小常从案头酝酿到实地采访、从询问交谈到草拟提纲,从写出初稿到不断修改这些环节中,思考一直伴随其间。
这种思考促使小常搜集了大量材料、熟悉了所采访的人和事,写起稿子来就很顺畅。
发现、追问、思考,小常的这“三思”是个人的体会与总结,但对于年轻记者来说,不失为是一份助你开窍的“真经”。建议大家好好看一看,并认真思考一番。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