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对仗题,看着带劲!怎么做?

今年1月25日,人民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推出了《新春走基层》专栏。
该专栏主持人在开篇写道:“请您跟随记者的笔触,嗅探泥土深处的芬芳、感受奋斗激情的火热,认识自强不息的人,走进和谐美满的家,礼赞铿锵前行的国。”

看了迄今已刊发的稿件,确实写得都不错。这些稿件以热情的笔墨,反映了基层的生活和变化,令人感奋不已。同时,更令人赞佩的是,该专栏在标题也独出心裁,有的稿件采用了对仗题,格外引人注目。



一、 通过实例看对仗题的特色



请看实例1:
 
河北无极县王村
大棚中科技感满满
本报记者 王 浩 申少铁《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3日   第 01 版)
 
甘肃甘谷县西坪村
山沟里好消息连连

本报记者 王锦涛《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3日   第 01 版)

QQ截图20210223115038.png

 
点评:这是规范的对仗标题,“大棚中”对“山沟里”;“科技感”对“好消息”;“满满”对“连连”。字数都是8个字,读起来朗朗上口。
 

请看实例2:
 
陕西千阳县农民
“红苹果成了金果果”
本报记者 张丹华《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5日   第 01 版)
 
西藏多龙岗村村民
“乡亲们暖了心窝窝”
本报记者 琼达卓嘎《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05日   第 01 版) QQ截图20210223140321.png
点评:“成了”对“暖了”;“金果果”对“心窝窝”。一个讲“红苹果”,一个讲“乡亲们”。句式有特色,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请看实例3:
 
下塘村村民——
“搬迁后生活安安稳稳”
本报记者 邓建胜《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2日   第 01 版)
 
陆湾村村民——
“农家乐生意红红火火”
本报记者 朱佩娴《 人民日报 》( 2021年02月12日   第 01 版) QQ截图20210223140635.png
点评:两稿都是写村民生活的变化,对仗得有力度。

 




二、 做好对仗题的4个方法和技巧


 
从以上实例我们可以看出,对仗题,形式简单,朗朗上口。特别是在版面上呈现,给人以突出、醒目的印象。
那么,如何做好这对仗题呢?
首先要了解对仗题的特点和要求:
 
1、字数对等,结构一致。
对仗题以左右文字对称为美。要对称,就要求标题的字数对等。或都是7个字,或都是8个字。如若不然,就无法实现对称。
同时在结构上,需要结构一致,即动词对动词,名词对名词,一目了然。
 
2、稿件搭配,得体合适。
对仗题,以两篇稿件为基础。且这两篇稿件的内容,大体接近,适合于做成对仗题。
如上面所举的实例1,一篇写的是“河北无极县王村大棚中的科技”,另一篇写的是“甘肃甘谷县西坪村的好消息”。这两篇稿件内容接近,均为喜事,放在一起做成对仗题,得体合适。
编报时,有时在一块版面上放几条内容接近的稿件,也可以做成对仗题。如2月14日人民日报一版下半版,相对集中地刊发了3条农民房屋变化的稿件,均做成对仗题,颇有特色。
这些标题分别是:
 
海南省白沙黎族自治县高峰村村民——住进联排房 村里有球场
湖北省阳新县法隆村村民——搬出土坯房 收入有保障
甘肃省永昌县红光新村村民——家有亮堂房 生活变了样
 QQ截图20210223140849.png

《人民日报》(2021年2月14日 第1版)


这些题虽然都是讲农村房屋的变化,但并不重复,各有各的特点。字数上对等,都是10个字。
 
 3、锤炼文字,力求出彩。
做好对仗题,文字功夫是基础。因为对仗题讲究字数对等,结构一致。如果文字功夫不够,不但做不成对仗题,有时还会酿出差错。
有鉴于此,要求媒体的记者编辑务必要在文字功夫上多下功夫。特别是要多读些古诗词。我国的古诗词在文字是堪称一绝,结构奇巧,字字珠玑,富有韵味。读多了,做题时也就顺手了!
在我国报刊史上有不少做题的高手,他们的经验之一就是多读古诗词。可以把他们做的典型题例找来看看,体味一番。
 
4、综合考虑,调配得当。
做好对仗题,不光是做题本身的事儿,还涉及到其他方面,如同类题材稿件的组织、整理、调配等。
记者把稿子写完后,一般就交部门主任、总编室处理了。综合部门处理这些稿件时,不仅要考虑当天晚上编报的形势、要求等,还要做到“稿子胸中有数”。遇到内容接近的同类稿件,要及时考虑“做对仗题”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安排得当,有条不紊。
对仗标题,在媒体上方兴未艾。愿有更多的精彩标题出现,我们共同努力!
 
(作者为京城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