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如何把“鼓劲”评论写得这么带劲?
?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十四
“鼓劲”的评论为宣传工作之所需,但也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是,看得人不是很多。原因何在?恐怕不少。但从写作角度来看,还是在写法上有待进一步改进。笔者从事评论写作多年,深知其难处。然再难也要想办法将其写好,写得让人爱看、入脑。一般说来,针砭时弊的评论,人们比较爱看。当然你得写的尖锐、有辣味。“鼓劲”的评论则较难些,难就难在你得写的真那么鼓劲,有力量!新年伊始,人民日报围绕着“二〇二一,昂首迈步新征程”话题,连发3篇评论,可谓“鼓劲”评论。下面我们结合这3篇评论,看看作者是如何把“鼓劲”评论写得这样带劲的。
新闻评论是缘事而发,就事论理。然“事”在变动中,写评论也就需要对“事”进行一些新的概括、新的评价。时间的年轮上,刻印着白衣为甲、逆行出征的勇敢,隔空拥抱、大爱无言的温暖,决战决胜、拔除穷根的坚毅,深潜海底、九天揽月的豪迈……时间无价,生命无价,奋斗无价。这更是一个可谓“无畏”的年份。我们无惧山高路险、风急浪高,勇于开顶风船,努力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交出了一份人民满意、世界瞩目、可以载入史册的答卷。这两句话,就是对“年份”的新概括:一个是“无价”的年份,一个是“无畏”的年份。应该说,这两个概括准确、生动。
材料在评论中一般是作为论据来出现和使用的。有观点,论据又强,就具有雄辨的说服力。如在1月13日评论中,关于时间论断的“1秒钟”,用的材料颇为精彩:这个材料用得新鲜,且有知识性,让人一看有耳目一新之感。
通观这3篇评论,在语言运用上不能说没有一点瑕疵,如有的句子过长等,这有待今后进一步改进。但激情满篇,文字流畅,逻辑性强,则是一个突出的特点。当初升的旭日越过地平线,我们在奔跑中迎来崭新的2021年。我们尤须清醒:新长征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批注:“有风有雨是常态,风雨无阻是心态,风雨兼程是状态”,这“三态”概括得好!)蓦然回首,耳畔听到的是难以忘怀的岁月回响;登高望远,行囊里装满的是非同寻常的时光馈赠。从2020走来,我们有充足的信心——我们经受住了泰山压顶的考验,跨过了激流险滩的障碍,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把仓促的时间变成了厚重的历史。写评论贵在有锐气,有棱角。没有锐气,没有棱角,四平八稳,如钝刀子割肉,那是不行的。曾经有人说,“90后”“00后”是娇滴滴的一代,是“长不大的孩子”,但广大青年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是好样的,是堪当大任的!开山岛上的年轻人接过守岛接力棒,用青春奋斗续写爱国奉献的崭新篇章;扎根农村的扶贫干部把“办公室”搬到田间地头,用坚定脚步丈量脱贫攻坚之路;在故宫博物院深耕的年轻人,以匠心独运的创造,让古老的紫禁城焕发新的活力……以上所写的“四有”、“四新”:即有新的概括、有新的材料、有新的语言、有点锐气棱角,无疑是把“鼓劲”评论写得带劲的要素,也是写好每一篇评论的要素。当我们准备写评论的时候,脑子里首先想到的是这“四有”、“四新”。当然做到这一点不是容易的事儿,但只要用心、用力,就会“夺得千峰翠色来”!(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