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打工人” 心态虽好, 但不可走入极端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0年十大流行语”,不出所料,2020年尾风靡一时的“打工人”一词成功入选。这个颇有自嘲意味的词和当下流行的“内卷化”“躺平挨打”等词一样,以其丰富的内涵成为了当今社会众多“后浪”的代名词。
  关于“打工人”,《咬文嚼字》给出的来源是一名网友自拍的短视频。视频中他做出要出门打工的样子,并说:“勤劳的人已经奔上了塔吊,你却在被窝里伸了伸懒腰,你根本没把自己生活当回事儿。早安,打工人!”这个视频引来大量关注与模仿,“打工人”一词随即引爆网络。
  传播与发酵到今天,“打工人”这个
标签已经在社会上迅速普及,不分行业类别、不分薪酬高低,所有已经步入工作的职场人都习惯自称“打工人”。在笔者看来,这个词的使用言语间多有对现实的抽离,但实质上是所谓“打工人”对现实的不甘。
  正如李雪琴对“丧文化”解读的那样,当下的年轻一代多以“我”为中心,当他们从小享有更好的物质条件和更简单的家庭关系时,外部扩张不再是必需品。当然,笔者认为,每个人在面对学业或者工作时都有自己的处理上限,如今生活节奏加快,信息数量浩如烟海,当面对过载的生活压力感到疲惫时,简单的“打工人”自嘲实际上是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的一次再冲锋,是不满现状后对现实的不妥协。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鲜有人能够完全处理好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情,面对遗憾和无奈,与“内卷化”“躺平挨打”等词所不同的是,“打工人”的标签化实际上是通过身份的再认同实现自我开解,其中既有面对生活压力理性竞争的清醒意识以及放平心态的努力,更重要的在于面对困难不多言语,有着“一词以蔽之”的行动力。因此,我们不必对此苛责。但是也应该清醒的意识到:“打工人”心态虽好,但不可走入极端,追求形式大于效率,一味机械努力给自己“画大饼”的行为不可取,毕竟“内卷”不仅伤身体,也伤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