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有“辣味”的评论怎么写?

514c9d9d41a2fe28c59e6ce97d713c3b.jpg

与学员的N次通信

有“辣味”的评论怎么写?

(第二十四封信)

刘国昌



XX学员:

你好!你谈到《新华每日电讯》1月27日刊发的一篇快评,认为写得好!有“辣味”!我很赞成。

这篇快评网上的题目是:吐槽干部“草包”跨市行拘:如何对待群众之骂,检验“公仆”真假。

贵州一女子在微信群骂社区支书“草包书记”,被毕节警方从贵阳跨市铐走并行拘3日。该快评针对此事进行了评论。

刊发后在网民中引发一片叫好声,认为“为老百姓发声了”、“回应社会关切”、“有点辣味”。

那么,这样有“辣味”的评论,是如何写呢?

下面我们结合这篇评论探讨一番——



 一、及时回应社会关切


新闻评论,贵在及时、快捷。有专家说,评论产生最佳效果的“黄金时间段”,是在事发后的3个小时左右。

从报道看,1月26日毕节市公安局对此事进行了处理,当天《新华每日电讯》作者就写出了评论。只是“可惜没有推送权限了”,到27日发出。

即便是这样,也应该说,这个写稿、发稿速度是很快的了。应当点赞!

及时回应社会关切,是新闻评论员的职责与使命所在。舆论监督、舆论引导,新闻评论承担着重任。举凡社会上发生与百姓利益相关的大小新闻,人们都普遍关注之,也期待着舆论的点播。

如26日早晨,有网友就写道:“早上看到这个新闻还在想新华电讯怎么没出来点评一下呢?”足见人们对新闻评论的期待。

由此我们应强烈感到:新闻评论当继续在“快速反应”上多下功夫!



 二、明确定性尖锐泼辣


新闻评论不仅要写得快,还要写得好。

何谓写得好呢?具体说,就是明确定性、尖锐泼辣。

比如该评论在叙述事情经过后明确、尖锐指出:“无论如何,因为群众一句骂,就恼羞成怒、跨市抓捕,是不折不扣的权力任性。”

这句话点出了问题的性质,那就是“权力任性”。评得好!有辣味!

“辣味”评论就要有这“辣味的定性”。如果只是一般地说说,钝刀子割肉,未能指出其严重性,那评论就没有“味道”,也就没有读者愿意看了。

当然,明确定性要拿得准。不能简单地扣大帽子,更不能像以前那样无限上纲上线。如若那样,效果反倒相反。



 三、再进一步彻底剖析


该评论指出问题性质后,没有就此打住。而是进一步引深,继续它的“辣味”——

评论援引一个故事写道:有一个故事,生动启示了共产党人该如何对待“群众之骂”:1942年,延安一位老农的毛驴被雷打死,他边哭边骂“老天爷不睁眼,为什么不打死毛泽东”,陕甘宁边区保卫处想拘留那位老农,被毛泽东制止了。经了解才知道,原来老农骂人是因政府征粮太多心有不满,毛泽东说“骂人也是一种提意见的方式”,让人做了调查并为群众减了负。

评论继续写道:心怀人民的领导干部,根本无惧百姓的骂声。努力弄清楚百姓为什么骂,尽量把骂声背后的问题解决,才是领导干部对待骂声该有的胸襟。

评论写到这里,可以说“写到家了”。不仅有历史纵深感,还正面指出了解决之路,告诫领导干部应认识“骂人也是一种提意见的方式”,发挥了新闻评论的应有作用。



 四、继承“辣味”评论好传统


在我国新闻评论史上,“辣味”评论是有传统的。当年的梁启超就是一位撰写“辣味”评论的高手。

他在一篇题为“奴隶与盗贼”的短评中是这样写的(录之一二如下):    

自回銮后,保护外人之懿旨不下二三十次,视之无形,听于无声,诚如孝子之事父母矣。(注:这后一句是带有“辣味”的评论之语。)

公使夫人偶遭儿童指目,辙欲拿拷治罪;一教士之受辱,辙下罪己之诏;伺其恭顺一至此甚也!(注:这后一句也是带有“辣味”的评论之语。)

以上文字,有例有议,有述有评,特别是评得有“辣味”,把慈禧欺压百姓、崇洋媚外的嘴脸,揭露得淋漓尽致!

当下我们应很好地继承这些“辣味”评论的好传统,品评其名篇佳作,领略其“辣味”所在,不断提高撰写“辣味”评论的能力与水平!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