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干部,写作是工作,是份内事,应当很好地完成领导交办的任务,同时创造性地写出好稿,办好媒体。
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有些人的写作热情出现了减退的状况:有的认为写作内容总是老一套,缺乏新鲜感;有的觉得写作手法难以更新突破,存在畏难情绪;有的因为几次改稿后领导仍不满意而感到焦虑。在这种情形之下,写作的兴趣随之而减弱,甚至不想动笔。
是什么原因造成新闻写作提不起劲来?我们从写作的3个基本问题说起。
一是谁来写?应当肯定地说,既然我们当上了新闻宣传干部,又是单位的“笔杆子”,新闻作品就应由我们来写,没有任何推托的理由,更不能逃避。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应当肩挑的担子。
二是写什么?写时代的变化,写人民的心声,写改革开放的局面,写先进模范人物和事迹,写工作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对那些丑陋的社会现象进行揭露与批评。
三是怎么写?这就需要不断地学习新闻写作技巧,深入基层一线,注重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写作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确立主旨,安排结构,美化语言文字。
明确了以上3点,我们的写作便可以心中有“谱”了。
作家王蒙说过:“我为了我们的国家、社会、生活更加美好而写作。”“在写作的时候我能够比我自己还要好一点,聪明一点,丰富一点,有时候更执著一点,也有时候更豁达一点。”
在明确了写作目的与要求之后,我们可以通过有效途经,较快地培养起新闻写作的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工作是枯燥的,而枯燥乏味的工作是坚持不了多久的。应当说,兴趣是我们进行新闻写作的一块基石,把这一块基石夯实了,可以少走许多弯路,可以早出成果,早出人才。
写作的兴趣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加以培养并激发:
一是在看以平凡的生话中细心观察。单位的日常工作有时候比较平淡,没有什么兴奋点,也激发不起写作欲望。但是,冷静地观察后发现,总会有一些事会激起心中的波澜,拨动胸中那根久寂的心弦。
比如,在某一次会议中为领导和员工的一句话感到振奋,在一次技术比武中因一位技工的杰出表现受到鼓舞,在一次下乡活动中为某位农民的生活窘迫而生怜悯之心,这时,就要马上把它们记录下来,哪怕三言两语也可。这些,都可以作为日后写作素材。
二是要为写某个专题文章深入下去。当接到任务后,不是坐在空屋子里冥思苦想,而是信心满满地去走访,去交流,去调研。把自己置身于写作对象的环境之中,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面对面谈,便可写出最真实的东西。
凡是亲身体验过的事情,会写得比较细腻、生动、实在。凡是空想而写出来的文字,总是那样飘浮、老套和粗糙,言之无物,空洞乏味。
三是要通过广泛阅读而增强写作能力。写作如同画画,熟读范文是“临帖”,深入生活是“写生”。朱光潜说:“以前中国文人学文大半全用临帖法,每人总须读过几百篇或几千篇名著,揣摩呻吟,至能背诵,然后执笔为文,手腕自然纯熟。” 多读好书,多读名著才能学识广博,写作时便可手到拈来,引经据典,这是一条宝贵的经验。
四是树立发表意识,争取更多作品发表。写作虽然有审美功能与宣泄功能,但作为新闻写作来说,最主要的是传播功能。要让自己的作品能够造成影响、得到读者的认可,只有通过发表才能实现。
在当前融媒体时代,发表的途径很多,报刊、互联网均可。发表不了的,多次修改后,争取发表。即使是一段小小的跟帖,发表了也是有影响力的。
五是要有刻苦的精神。写作的实质是把脑子里想的事情、口中说的话用文字的形式表达出来,这就需要有相当的表达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增强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下苦功夫不可。
古人所说的:“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百锻成字,千炼成句”说的就是刻苦磨练的道理。有了这种思想准备,在写作中遇到挫折与失败就不会退缩了。
一位作家说过:“我的创作简直是从我内心流注出来的,不是凭空造作而敷衍成章的。”另一位作家则说:“所谓写得好,就是同时又想得好,又感觉得好,又表达得好;同时又有智慧,又有心灵,又有审美力。”
作为一名写作者,必须做到外功和内功一起修炼,一起提高。外功指的是抓好素材、吸收养分;内功指的是提高素质,加强修养,做一个有责任心、有爱心的人,做一个有水平、有见识的人,敢于讲真话,善于听意见,把阅读与写作当作日常生话的必修课,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你逐步培养起写作的兴趣时,这时你会发现,以前的“领导要我写”变成了“我要写”;以前的写作枯燥无味,变成了兴趣盎然;以前的写作无题材,变成了“为有源头活水来”。
到了这个境界,写作带给我们的不是痛苦,而是进步,而是提高,而是快乐。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