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别让语言创新失了度

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语言文字与网络的联系日益紧密。一大批新型词汇顺势而生,对我国语言文字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无论是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还是在线下生活中,网络用语俯拾皆是,网络语言俨然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

盘点近期最火热的一些词汇,如“打工人”“尾款人”,这些简单的新型词汇新颖别致,生动反映了人们工作压力大、分期付款普遍存在的现状。疫情期间,网络上频繁出现“点赞”“给力”等词语,不仅展现着网友们对国家在疫情情况下采取的有效措施的肯定,也传播着社会的正能量。优秀新型词汇的产生不仅使得中国语言文化的队伍逐日壮大,同时也是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一种有效弘扬和推广。

然而,在网络极为发达的今天,一些不规范、不文明的用词也在被快速传播,如教育部此次点名批评的“人艰不拆”“十动然拒”等词语。这些所谓的“成语”仅是从句子里挑了几个字进行简单组合,甚至连成语最基本的构词条件也未满足。此外,胡编乱造晦涩词语以博眼球、随意使用低俗语言等恶劣行为也时有发生。由于互联网的受众极广,这样不规范的语言使用行为将有可能使得人们受其误导,使语言的规范模糊化,也对社会风气有着不良影响。学者王瑶在《对网络语言应加以规范和引导》一文中曾提及,若纵容网络言语的无序发展,不仅对民众的审美意识会是无情的打击,也将严重影响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兴趣和热情。

中国语言文化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我们在支持它顺应时代不断创新的同时,也该严防糟粕的混入。对于语言文字的创新,我们应当有意识引导自己规范、正确地使用语言文字,反对一刀割地杜绝语言文字的新式发展,为了中国语言文字实现高质量创新而努力。正如人民网舆论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祝华新所说的那样,“虽然今天语言学界很少提语言纯洁性这一概念,汉语也在不断增强现代性,但我们还是要为语言的健康和规范而努力”。

语言,承载着弘扬文化的艰巨任务,正确规范地使用语言、创新语言,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它也是强国富民、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

(作者为历史文化学院2019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