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贴心叫醒,生病全程陪同,遇事随叫随到……这样的“神仙”舍友可能是学生在进入大学校园时都曾经梦想过的。来自教育学院的2020级学生芦洋洋表示:“上大学前,我脑海中的宿舍生活是十分有趣的,大家一起生活,分享所见所知。”但实际中的宿舍关系却并不如想像中的理想化。近年来,“形同陌路”“最熟悉的陌生人”等词汇不断地被用来形容寝室生活。
诚然,寝室关系只是大学复杂人际关系网中的冰山一角,但是毫无疑问,宿舍亦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扮演着“家”的角色。积极向上的宿舍关系不仅可以稳定大学生的情绪,而且还能激励和推动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增强学生的归属感,对大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构建有益的宿舍关系对大学生群体来说至关重要。
静心思索 挖掘“屏障”渐生缘由
走出家门,初入大学,宿舍是大学生最直接的交流平台。不少大学生认为,大学过得是否舒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宿舍关系的融洽与否。对于宿舍关系的处理,有人能轻松应对,有人却感觉力不从心。许多同学表示,大学宿舍关系与心中理想的宿舍关系相去甚远,她们常被此类问题所困扰。
人总是容易以己之长度他人之短,这容易给宿舍关系蒙上疏离的幕布。几个陌生人生活在同一空间,彼此熟悉的同时个人的缺点也会被放大。由于年纪尚轻,抑或是第一次进入群体生活的环境,多数大学生还未学会换位思考,不能做到真正的包容和理解。当他们发现室友的缺点时,容易管中窥豹,因为某些不足而否定一个人的全部,形成一种刻板印象。在之后的相处中,这样的思维定势将进一步阻隔舍友之间心与心的沟通。
“我的室友初次见面就和我说一些奇怪的话,我经常觉得她的话在讽刺我。”林晓(化名)与室友相处时感觉十分吃力,“我想过要和她好好交流,但她总是独来独往,还曲解我的意思。”许多受访者也表示,性格差异是造成宿舍关系僵硬的重要因素。有人喜欢安静,总是独来独往,又不擅长沟通,会让其他人觉得“高冷”“不好说话”;有人性格热情,大大咧咧的处事行为可能会无意中侵犯室友的底线,产生摩擦。性格的多元本无可厚非。但在宿舍这一集体空间中,差异化的性格会对良好宿舍关系的构建造成较大的阻碍。
“地域差异、饮食习惯、风俗文化等不同会阻碍学生的正常交流。”曾担任社区辅导员的赵卫国(化名)老师分析道。价值观念、兴趣爱好、性格发展等是人与人接触的重要参考标准。如果大家在这些方面相似,会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好的平台,减少交流的成本。反之,学生们在适应不同环境的同时,仍要去接触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室友。在这个过程中,舍友之间难免会发生冲突,进而导致宿舍关系进入较长时间的冷冻期。
大学生不能合理地处理宿舍关系,也凸显出他们尚待完善的人际交往能力。日常生活中的摩擦时有发生,但大多数学生选择憋在心里而非积极交流。大一的曾思(化名)说,“遇到一些小摩擦,我也不会主动去说什么,只是会尽量避开正面接触的机会。”进入大学后,大学生要慢慢地适应着更大的交流范围,人际交往能力尚未成熟。因此在这个试错阶段,大学生对宿舍关系的处理总会缺乏一些理性,如意见冲突、乱丢垃圾、忘记打扫卫生等小事都可能引起宿舍争端。这并不是由于学生们心胸狭隘,而是长期缺乏理性沟通,导致平时的心结长期难以得到化解,矛盾日益积累而成。
每一种人际关系的建立,包括宿舍关系,都需要一段磨合期。赵老师参与过多次调解,他表示,“现阶段,大多数同学还处在磨合期,交流的时间不充分以及帮助调解的力量不够大,所以会存在一些矛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授课老师分享道:“形成宿舍公约,就是一个好关系的基础。但是宿舍公约的形成需要同学们经历足够的磨合。”大家都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接受不同,包容他人的缺点,反思自我问题,也需要时间和外在的力量促进个人之间的进一步交流,这是宿舍关系必需的磨合阶段。
宿舍是大学生生活中的“小社会”。宿舍关系会极大的影响大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宿舍关系的处理也是评价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标准。学生共同生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大或小,如果没有及时解决,都将为宿舍关系的恶化埋下隐患。舍友之间如何在相互了解的磨合期内,逐步学习换位思考、包容接纳不足,在理性沟通的基础上处理好宿舍关系,有待每一位同学的思考。
进退有度 奏响舍友和谐乐章
“有谁需要带饭或者取快递呀?”西区七栋414室的党爱华在寝室群里问道。主动表示“可以帮忙”是她在群里常发的信息。热心的党爱华是舍友们的“暖心宝”。在她的带领下,整个宿舍不分你我,互帮互助。
党爱华表示,舍友之间,在不妨碍别人的前提下,帮忙打饭、拿快递这种小忙大家都会互相帮。“和室友相处首先要学会相互尊重,包括室友的隐私、忌讳和习惯准则等,”她补充道,“有矛盾要说出来,及时解决,防微杜渐。”为了避免舍友晚上休息被自己所打扰,她不仅一开始就说明了自己睡觉有偶尔打鼾的习惯,甚至还为舍友准备了防噪耳塞。
她的室友来自天南海北,性格差异比较大,初见时也略显拘束,但是她们很顺利地构建了良好的宿舍关系。“只要达成共识就什么都好办了,”该寝室的张楚钰观点简洁,“各抒己见,各退一步,这是很简单的事情。”就寝室卫生方面,她们协调全员的时间安排了值班表,也会互相提醒把垃圾带下楼。即使有时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值班表不能落实,谁也不会因为多打扫一次卫生而觉得吃亏。
集体奖学金评选中一等奖寝室获得者———东区二栋105寝室则在宿舍关系的“进退”中显得游刃有余。不同于时常外出聚会的宿舍,共同的上进心使得这一方小天地成为了四人一起学习的“自习室”。黄雨佳入睡和起床时间与其他三位成员相比较迟,她的夜晚总是伴随着舍友轻浅的呼吸声。这时,她便会刻意放轻键盘的敲击声,小心翼翼地翻动书页,守护整个宿舍的酣梦。宿舍四人性格各异、专业不同、业余爱好也各有偏差,因此日程安排很少能碰到一起。不过,这并不妨碍她们构建这个和谐的“小家庭”。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保持合适的距离可能更利于相处,105寝室的王姝萱表示:“强行让人待在一起反而容易产生矛盾。”
“求同存异、相互尊重的含义是吐露心声,而不是相互忍耐却貌合神离。”教育学院20级本科生李青桂对于构建良好的寝室关系有自己的见解。“有什么困扰当面说出来就行,这样能直接解决”,李谕鸣(化名)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也赞成用“有事直说”的方式解决问题。矛盾的积累在一朝一夕之间,拒绝交流、强行忍耐不是尊重,而是为日后矛盾的爆发埋下伏笔。
在宿舍这一微型社会中,我们可能接触到各色各样的人,面临一系列的人情关系处理。而宿舍关系并不是洪水猛兽,它反映着一个集体的精神面貌,是和谐宿舍文化的基石。奏响和谐的宿舍乐章,需要学生敢于“进一步”倾诉心声和“退一步”包容差异。这不仅仅考验着宿舍成员的素质和智慧,更是良性宿舍关系构建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作者为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生命科学学院2020级本科生、教育学院2020级本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