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把长句改短句,让人喘口气!
笔者在《写年终专稿,请注意这三个要素》一文中(见2020年12月21日华文融媒云公号),就长句改短句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引起一些人关注和共鸣。 看到一些读者反馈后,深感有意犹未尽之感。于是再写此篇继续谈谈这个问题。 时下一些文章、报道中,长句子确实不少。让读起来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例1: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升级的新环境下,明辨是非、澄清谬误至关重要,党报评论要旗帜鲜明亮剑发声,更好地发挥“定音鼓”“风向标”“压舱石”作用,传播正能量、服务老百姓。 例2:我们挖掘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新媒体平台多形式推送,并在“学习强国”“党建”等推送大量稿件,报道采取一次采集、多平台采用的融媒体运作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新闻宣传格局,有效引导舆论,在全市干部群众中掀起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指示精神、弘扬铁人精神的高潮,为本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例3:从几年前开始,政府部门对整个交通状况的管理越来越严格,规范化了,不同新政相继出台,已经覆盖到各方面,是近年来最严格的一次管理,在这种重压下,某些车型的存在一直受到各方面的争议,老年人的车的存在本身,为了能让老年人拥有交通工具,移动变得方便了,但是现在交通工具严格控制,甚至禁止道路,这是为什么? 上面的3个例子,都是句子过长的典型。特别是第三个例子,不仅句子长,还存在着句子不通的毛病! 在媒体深度融合、转型升级的新环境下,明辨是非、澄清谬误至关重要。 党报评论要旗帜鲜明亮剑发声,更好地发挥“定音鼓”“风向标”“压舱石”作用,传播正能量、服务老百姓。 例2:我们挖掘体现新时代精神的典型人物和事例,新媒体平台多形式推送,并在“学习强国”“党建”等推送大量稿件。 这种“报道采取一次采集、多平台采用”的融媒体运作模式,形成了良好的新闻宣传格局,有效引导舆论,为本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点评:分开两段写,把一个意思表达清楚了。另外与本段内容关连不大的话删掉了,使句子明确、简练。) 从以上改动可以看出,长句改短句不是什么特别难的事儿。只要下点心思就可以做到。 然从实际情况来看,有些文章报道中的“长句现象”依然存在。为何呢?在笔者看来,主要是文风问题。 过去在文风问题上主要是反对党八股,那种行文必按照一定的套路去写,死板、单调,没有一点生气。现在这些毛病虽不敢说完全绝迹,但总的说来是好多了。 不料现在又冒出个“长句现象”,让人们深感文风问题需要继续狠抓一下的必要与紧迫。不能简单地认为“长句现象”只是个别人的毛病。如果写的人多了、不加制止,任其成风,那将是不得了的事情。 要深刻认识到,句子是文章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把句子改短,文章势必膨胀,进而助长了写稿上的“长风”泛滥。 由此说,尽管长句子难以杜绝,但为好文风计,再难也要改! 尽管“长句现象”在一些媒体不同程度上存在,但也有春风拂面而来。 比如,人民日报海外版原总编辑詹国枢是写文章的高手,退休以后他自办了一个《码字工匠老詹》的公号,经常写文章刊发,粉丝不少。 人生在世,活的就是心态。心大了,事情就小了。心小了,满脑袋都是别扭。 一束玫瑰,有人看见花的下面,全都是刺;有人看见刺的上面,全都是花。 艰难困苦,种种曲折,有人埋怨命运不公,怎么如此倒霉! 有人则视同体验,曲折愈多,磨难愈甚,种种体验焊接起来,人生反倒愈加精彩,格外丰富! (点评:你看,句子都很短,一句是一句。文字简短,且富有哲理。令人爱读!) ……这里可谓老中青三代媒体人的汇聚,大家述其心声,抒其情怀,谈其愿景!话不在多,真情充盈!言不在繁,感人为上! 其实写短句本是我国古往今来的好文风。且不说唐诗宋词,一些文章也是写得十分精彩。 如袁枚的《随园记》写道: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风俗号干河沿。 文中的句子很短,把事情写得清清楚楚。这种写法值得今人借鉴! 由此也可以看出,要想把句子改短、写得精炼,多读古文是方法之一。我国著名文论家冯其庸先生在1962年曾主编《历代文选》,该书将写得精炼的文章收集于一书,目的就是让人们多读古文,改进和通过自己的写作能力和水平。时至今日,该书仍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不妨找来再品鉴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