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说说随笔的写作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十一


0.png


媒体界有不少人除了写消息、通讯外,还喜欢写点随笔。
为何呢?人民日报资深编辑孙乃有句话说得很到位:“随笔这种体裁,便于人们抒发自己的真性情,形式灵活,写起来快捷、读起来有启发。”
确实,随笔这种体裁在我国文章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那么,随笔这种体裁起于何时?它为何能得到那么多人的喜欢?如何将之写得更好?下面我们就此进行一番探讨。
一、随笔这种体裁由来已久
从笔者所接触到的材料了解到,随笔是“一种中等篇幅的文章,通常为散文体,种类繁多”、“是分析或解释性的文体,通常以个人观点就某一有限的题目予以阐发”、这种体裁“简短活泼,题材不限”。(参见《韦伯斯特词典》)
说起随笔这种体裁,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个是我国南宋时期的洪迈,另一个是法国的蒙田。
洪迈(1123年-1202年),字景庐,号容斋。一生著述甚多,其中以他的号“容斋”起名的《容斋随笔》最为有名。
洪迈在其《容斋随笔序》一文中,对“随笔”二字做了解释,他写道:“意之所之,随即记录,因其后先,无复诠次,故曰之随笔。”这个对“随笔”的解释,可称之为第一人。
他写的《容斋随笔》内容博大精深,共“五笔”,74卷,1220则。其中不少经典名言为后世所流传。如“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万事不可执一法,而兵为甚”等。
再看法国的蒙田(1533年1592年)。他用深沉、直率、恳切的文章,为当时的法国随笔写作创立了标准。到了二十世纪,随笔这种形式在欧洲广为流行,愈加繁盛,题目包罗万象。在英国也出现了“培根随笔”等。
二、随笔在近现代的发展
历史到了我国清代,出现了一个写随笔的袁枚。他与南宋的洪迈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写的《随园随笔》就是他经过几十年的积累写成的一部随笔集。
他在自序中讲了他写随笔的缘由:平时读书时有所得,与人聊天有所获,便随时记录下来,日积月累写下了大量“有资于博览”的随笔篇什。看着这些文章“付之焚如,未免可惜”,于是整理成书,题为《随园随笔》。
到了近代,“随笔”这种形式有了长足的发展。
1918年4月,《新青年》杂志第四卷出现了《随感录》专栏,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为其撰写了不少短文。这些短文短小精悍,尖锐泼辣,既富有情感,又寓有深刻道理。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随笔”的体裁。
鲁迅先生在《小品文的危机》一文中写道:“到五四运动的时候,才又来了一个展开,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这之中,自然含着挣扎和战斗,但因为常常取法于英国的随笔,所以也带一点幽默和雍容;写法上也有漂亮和缜密的。”
鲁迅杂文的风格是多种多样的。其中一部分就属于这种“随笔”体裁。如《夜颂》、《战士与苍蝇》、《一件小事》、《秋夜纪游》等。
三、《望海楼随笔》再扬“随笔”的大旗
《望海楼随笔》是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一个专栏,该专栏在1985年7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创刊而面世。
该专栏在当时海外版的第二版即《言论专访》版刊出。篆书刊头,文排楷体,手写签名,围以花边。一面世就受到社会各方面关注和好评。
《望海楼随笔》专栏所载文章,继承了我国“随笔”写作的好传统,同时与时俱进、有所创新和发展。
其中最为突出的是,在写法上兼取散文、杂文之长。
散文具有抒情风格,杂文具有思辨特点,随笔将这两点兼而融之,别具一格。也可以说,随笔是一种介乎于散文、杂文之间的一种文体。它将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亦庄亦谐,亦理亦情。当然,这两者也不是平分秋色,简单地一半对一半,而是一种有机的完美的结合。
《望海楼随笔》专栏创办之初,在时任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海外版负责人谭文瑞的亲力亲为下,一大批新闻界前辈、文化名人纷纷动笔写稿。如冰心、唐韬、黄似、启功、徐铸成、林放、蓝翎等。
这些名流撰文,各有风格,但都是意之所至,随写成章;品种杂用,尽抒胸臆;篇幅短小,形式灵活。举凡这些特点,带动、促进了《望海楼随笔》风格的形成。
《望海楼随笔》专栏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停办了,但其所承接、延续的我国随笔写作的风格并未丢失。时下一些包括纸媒在内的媒体上还经常有“随笔”型的文章刊出,给人们带来了阅读上的享受。
(作者为人们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