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如何避免新闻报道的片面性绝对化?

小时候,听过一个“盲人摸象”的故事,说的是有4位盲人去摸大象,第一个摸身体,说大象像墙;第二个摸脚,说大象像树干;第三个摸鼻子,说大象像水管;第四个摸牙齿,说大象像玉一样的长棍子。由于没能看到整个大象,他们只了解局部的真实而不知整体的真实,犯了盲目性、片面性、绝对化的毛病。

写新闻报道可不能盲人摸象,不能犯以部分代替整体的毛病,更不能因主观臆断而导致失实。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教训

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由于“大跃进”而造成的新闻报道浮夸风,就是一次深刻的教训。1958年2月,报纸上提出,“工业建设和工业生产要大跃进,农业生产要大跃进,文教卫生事业也要大跃进”的号召。在当时的报纸上,农业生产“放卫星”的消息争先恐后发表。6月初,先是放出小麦亩产2105斤的“卫星”,过了几天,又曝出小麦亩产7320斤的“卫星”。之后,粮食亩产纪录不断被刷新。不出半个月,水稻亩产已高达36900斤。“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在报刊上。

在工业报道上,大炼钢铁“放卫星”愈演愈烈。报纸上开辟了“比一比”专栏,汇总各地炼钢的计划数和完成数,给各地造成很大压力。虽然到1958年底说是超额完成了炼钢任务,但大量的土法炼钢的产品并不合格。当时的报纸上,宣传的是“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只要能想到,一定能做到”的“唯意志论”。有的新闻工作者反映了真实情况,却被扣上“右倾分子”帽子,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那些年,新闻宣传工作中的浮夸风、瞎指挥风、片面性十分严重,“左”倾错误思想发展开来,讲过头话成常规,讲成绩无限夸大,弄虚作假时有发生。

即使在那样的形势下,仍有一批记者坚守岗位,写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在六十年代初,产生了《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攀登珠峰、雷锋、好八连、大庆人、焦裕禄等先进典型的报道。

 

片面性报道危害大

最近几年,片面性报道的风气有所收敛,但时不时会冒出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在新闻报道中的一些不良倾向。

有的新闻报道喜欢用一些夸大其词的空话、套话来壮声势,吹喇叭。对落实工作的报道,常用词是都是“第一时间”“全覆盖”。对取得成效的报道,喜欢用“满分作业”“超硬核”。一丁点儿事情常常被任意拔高、吹嘘。

   在报道影视圈时,“影帝”“影后”“巨星”“天王”一个接一个亮相。在报道新技术时,“最新”“最高”“最好”“最先进科学”全都写上。在报道新产品时,“最佳”“最高档”“最著名”“最时尚”等具有强烈评价色彩的词语满天飞。

 在报道人物时,喜欢拔高,往人物身上贴金,认为只要事实基本准确,怎么“吹”都行。为了突出人物“忙于工作”,可以让他不顾父母生病,不顾妻子分娩,不顾孩子学习,不讲科学,不讲政策,几乎不近人情。

近日,网上多家报道一个“独臂快递员”的故事。说的是这位快递员靠一只手送快递10年,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本来这是一篇励志的报道,可是写作者却犯了夸大其词的毛病,说他在今年“双十一”期间,每天送快递两千件,一天接几百个电话,等等。读者读后,一片质疑声。就算一分钟送一件快递,两千件快递要送33个小时啊!怎么可能?

 

片面化报道产生原因分析

究其新闻报道中片面化、浮夸风的产生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

----辩证之法,学得太少。有的记者、编辑学习辩证法太少太浅,不会全面看问题。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是认为事物是运动的,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因此,对事物的量变与质量应了解其过程,对前进与曲折应辩证地认识,要充分认识事物的客观性和多样性。这样,才能从总体上把握好报道的大方向。学好辩证法,写作才能有“度”,讲成就实事求是不夸大,讲缺点恰如其分不掩盖。

----知识面窄,辨别力弱。知识储备不足而造成一些绝对化、片面性、甚至虚假的报道。如水稻亩产36900斤,是什么概念?相当于历史最高水平的十倍,这有可能吗?如多年前报道的《孙武兵法》82篇竹简被发现的报道,当时是热门新闻。过了3个月,经考证后发现有很多的错误和致命硬伤,甚至还出现了现代简化字,装订方式也不合古制。因此,闹了一场报道上的“乌龙”。

----缺少调研,道听途说。由于只听一面之词,往往上当受骗。有的人写作是在“玩新闻”“编故事”“摆龙门阵”,不知新闻人责任之重,热衷于街巷传闻、明星轶事。缺乏社会责任的后果必然是合理想象,虚构情景,谬误频出。

----形式主义,作风飘浮。只求数量不求质量,一篇又一篇,写起来洋洋洒洒,内容空洞,不着边际,套路文章多,成了现代“八股文”。许多文章好像是一个模子里倒出来的,带给读者的只会是枯燥与沉闷。

----急功好利,沽名钓誉。有的领导干部好大喜功,总想把好词用尽,成绩说满,把荣誉拿足,为此,喜欢作秀,乐于显摆。而一些记者由于缺乏深入的调研,或只把报道当作应付的差事,录音机式的写出了一些脱离现实的报道。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媒体人,应当具有高度的政治责任心,提高思想修养和知识修养,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以忠于职守、勇敢坚定、实事求是的姿态履行职责,在新闻报道中遵循真实性的原则,杜绝片面性、绝对化的报道,努力完成时代赋予的光荣任务。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