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别让疫情成为窥探隐私的替罪羊

12月8日,成都新增三例本土确诊病例,其中包括一位20岁女孩赵某。在官方公布赵某行动轨迹后,网友因其行动轨迹涉及区域广泛,便在网上对她大张挞伐,女孩的个人信息也因疫情的升级相继被曝光,涉及信息包含姓名、身份证号、家庭住址、照片等,详细程度令人细思极恐。


本是为满足疫情防控需求而公开患者行踪记录的正常流程,却在网上被无限放大、恶意炒作。一些网友甚至还将此事上升到道德层面,只凭个人主观臆想便认定赵某是在知情的情况下有意为之,对赵某及其家人大肆指责谩骂,更有甚者将赵某更多的个人隐私曝光至网络平台,并声称这样做只是为了让大家更了解确诊病例,从而减小被新冠病毒传染的几率。


无独有偶,今年1月27日,四川省天全县公安局疫情指挥中心调查发现,一张与疫情有关的公民个人信息图片在当地多个微信群中传播。隐私泄露事件在疫情期间频繁发生,背后不乏有为了增加网络曝光度、获得更高点赞转发量而故意窥探他人隐私的网民。然而,更重要的原因则是面对新冠病毒,由心而生的恐慌情绪让人们对待确诊病例及其活动范围的信息变得格外敏感。在“可能感染新冠”这种恐慌情绪的裹挟下,一部分人已经失去了理智,顾不得他人隐私安全,单单希望通过获得更多确诊患者的行动轨迹信息来让自己心安,甚至期望让患者信息暴露得越多越好。受此种心理的影响,人们窥探隐私的欲望依靠疫情这把“保护伞”而变本加厉,打着“防疫需求”的旗号,将窥探他人隐私变成一件似乎“合情合理”的事情。但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无论在何种境况下,窥探他人隐私都不合情理。


该事件中,赵某的信息最终确定经由警方外泄曝光。随后几日,“警方泄露病人隐私信息”这一新闻的热度在网络平台居高不下,甚至有一大批网友发问“掌握着我们隐私信息的警察信得过吗”。自疫情发生以来,媒体已经报道了多起新冠患者个人信息泄露事件,泄露信息者包括卫生部门人员、派出所辅警等。事件发生后,公安机关随即介入调查,最终成都男子王某因严重侵犯他人隐私,造成不良社会影响,依法接受了行政处罚。有关部门对此类事件的解决处理及时且有力,主动承担了责任,并承诺今后也将究其源头从根部预防私人信息泄露,做好隐私信息保护工作,才能真正减少此类事件的发生。


疫情之下,信息公开与个人隐私保护二者并不矛盾。为了打好防疫阻击战、保障公众健康,我们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公开患者的部分隐私信息,至于以何种方式公开、公开到何种程度以及后续的隐私信息保护管理问题同样需要相关部门谨慎处理。与此同时,在这个窥探他人隐私的成本越来越低的时代,我们也应该严格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保护好自己隐私信息的前提下,也要时刻谨记:任何窥探隐私的行为都没有替罪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