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不该只有一种颜色
有次乘公交车,某一站上来的乘客比较多 较多,我和其他几个年轻人都站起来让位。一个长卷发 一个长卷发阿姨一看有位置忙伸长胳膊抵开人群,迅速把包扔在一个位置上占座,好似没瞧见身前站着的银发老人。人群里不乏有谴责的目光,但是并无一人上前理论,也包括我。那时我突然有点茫然,为何我不敢 不敢上前去理论?我们为何总是在需要有人 有人发声的时候,就会变成哑巴?
这些现象看起来是个体的怯懦,但我们忘了,群体是由个体组成的,而同一个种群,往往有着相同的习性。没有老鼠不钻洞,没有蚊子不吸血。个人的案例往往正是这个社会的缩影。
很多人认为儒家文化已经日渐消失,我不以为然。至少从我所经历的公交车事件就足以看出:我们仍然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儒家文化歌颂的是一种群体文化。在群体之中,没有人敢特立独行,大家谨慎地遵守着“中庸之道”,不会做第一个在人群里发言的人。群体文化没有什么不好,群体文化很适合我们的社会。但是当群体文化成为主流,那些特立独行的人就变成破坏群体的人,不为群体所容忍。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假设在一个班级,老师统计当天吃早餐的人的数量,大部分人都举了,只有 1%没举,那么这 1%
的人就没有吃早餐。不会有人关心原因,也没有其它选项。我们的民族从小所接受的教育就是:一件事情不是对就是错,选择题里一定会有一个标准答案。因此,其他人都举手了,你没有,那你就是没吃早餐。下一个结论可能就是你赖床了,至于原因,不重要。大家不会再追问这些人不举手或者不吃饭的理由,因为群体文化只在意结果。当然这只是一个假设,不过如果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或者是留心到类似的情况,就知道这绝不仅是一个假设,而是随处可见的现象。
从小我们就知道要向雷锋同志学习,做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善良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要以德报怨,要顾全大局。那么如果一个天天都在向雷锋同志学习、身体力行为人民服务的人,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做不到了,在群体对他的期待中出走了。那么这个时候,他会怎么样?答案是,他会受到谴责。“做不到就不要做啊”“没毅力的人”,这些语言会像山一样压垮他,大家不会再想起他曾经的好,也不会考虑自己的语言会对他造成的伤害,因为违背了群体的意愿,就该受到谴责。
全世界都知道孔子,大家都说他是圣人,读庄子的人却很少。庄子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他强调活着,要与天地精神交流,而不是和人交流。这对儒家思想来
说无疑是个异端,这可能是庄子的哲学几千年来也从未成为正统主流的原因吧。儒家旨在教给我们结论式的教条,而庄子提供的是更多思辨的可能。中学时候我们都有学过 《庄子 · 秋水》,文中一段庄子与惠子的对话我现在仍然记忆犹新。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有人认为这是几句无意义的口水话。我的意见不同,我认为这是老庄留给我们思辨的空间,是艺术的留白。读完,觉得庄子好像说了什么,又好像什么都没说。这个过程就是在思考了,这可能会帮助你学会和那个“与天地对话”的自己和谐共存。
中学时候我们被要求留一样的头发,还记得那时候每天清晨学校门口会有人检查。披发的、有刘海的统统不能进,大家最好都留一样的齐耳短发。那时我们有抱怨,有逆反心,但是没有在思考。为什么我们的少年时代不能保留有一点自己的特质?头发和装扮明明是个人的事,在群体文化中,却成了大家的事。我们的群体文化范围如此之大,大到没人敢跟别人不一样,在这样的文化氛围里,特立独行成了大逆不道。
难道这个世界,不应该是五彩缤纷的吗?
蒋勋在 《孤独六讲》 里写:我们贡献自己的劳动力给这个社会,同时也把生命价值的多元性牺牲了。当我们的群体文化对特立独行作最大的压抑时,如何彰显人性?
大家都知道“百善孝为先”的道理。年幼时我常常与母亲发生争执,到现在许多年了还在被人诟病。每次回老家,乡亲们就说,啊,我记得你以前特别叛逆,现在长成大姑娘了,怎么变得这么温柔……为什么不同意就是反对,不听话就是叛逆,而不讲话就成了温柔呢?
事后在朋友圈,我发一条动态“温柔是:包容并静默,不问不怨,不哀伤。”没有人问我怎么了,很久没有一条评论。但是我问今晚吃什么,就会有很多热热闹闹的评论和点赞。大家觉得前者是伤春悲秋,什么诗和远方,可笑。就像他们常开玩笑说我是“文青”,我知道他们口中的这个词是贬义。我好害怕,我一直在说,却没有人在听。一直在问,却没有人回答。
如果谨言慎行是教养,那只能证明我们连骨血里都浸着儒家思想。
明明是一种伟大的哲学,明明是民族的信仰,最后变成一种教条,一种束缚。儒家文化强调生命一定是有意义的,可是
这样下去,意义在哪里?如果生命没有意义,值得活吗?我相信如果我问我的乡亲们这个问题,大家会说我读书读傻了,生命怎么可能没有意义呢,上天让我们存在,就一定是有使命、有意义的。我当然绝不否认这些话,我也不是想表达生命是无意义的。我只是想问,我们可以提出这些问题吗?会有人认真回答吗?
我相信,群体文化对人类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不呆在群体里,会变得很危险,这是人在原始社会就明白的道理。但是我们不应该为了保留群体的特性,而拒绝容纳生命其他的可能。我想只有接受每一种不完美,包容每个人偶尔的出走和迷失,认真地听大家在讲的话,听到、看到一件事时不是先下结论而是先问原因,这样的群体文化才不会只是一种保护,我们才能在这样的文化里准确地定位自己。
世界不该只有一种颜色啊。我们待在群体里,在一个很安全的时代,去与天地对话,精神往来。同时保留自己的孤独,允许自己和他人有不同的意见,才会是生命完满的开始。我们所认为的生命的意义,才会真的实现。
儒家思想,群体文化在一头,我们往另一边走几步,再重新转过身面对我们一直在弘扬的文化,保持一点点怀疑的态度,我想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