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写文章时如何做到议论风声?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十

写文章时如何做到议论风声?
刘国昌

古往今来,为文者都讲究写文章要议论风声,让人看得有趣、有味。
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没有一定的规则,同时也因人而异。有的写得好些,有的则差点火候。但作为一个写作的方向,大家都还是朝着这个方向在努力。
在这方面,已有一些新闻人和专家学者总结出一些经验。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些经验。

一曰:思想活跃说。
要想文章达到议论风声的效果,作者首先要思想很活跃。人民日报原总编辑谭文瑞结合自己写作的经验曾说,何为思想活跃呢?它的具体的体现是思路广、手法多。这样写起文章来就不会呆板,发的议论就会如阵阵微风徐徐而来。
思想活跃,写出的文章也就活跃。文章是作者思想的反映。由此说,要想把文章写得议论风声、让人看得有味道,作者首先是一个思想活跃的人。
思想活跃不是说整天处于兴奋状态,而是说一个人要有思想,有见识,有点子。大家知道,写文章要做到议论风声,不是一气呵成的。总是在反复调整、修改中实现的。这时候作者思想活跃,就会很快进行调整思路。反之则不然。
现在有些文章写得实在不敢恭维,主要是写得机械、呆板,通篇没有点波澜;往往几个“要”、几个“必须”了事。当然不是说不能这样写,而是说如果都那么写,就会让人看得昏昏欲睡。要知道,那些思想活跃者写出的文章绝不会是这样。


二曰:正反两面说。
胡乔木曾说,写文章要善于正反两面说。意思是,讲一个道理,论述一个观点,要善于说了正面说反面;说了这一面再说另一面。不能“单打一”。
比如1979年初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一文中写道:
“统一祖国这样一个关系全民族前途的重大任务,摆在我们大家的面前,谁也不能回避,谁也不应回避。(点评:这是正面讲道理。)如果我们还不尽快结束这种分裂局面,早日实现祖国的统一,我们何以告慰于列祖列宗?何以自解于子孙后代?(点评:这是从反面讲道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凡属黄帝子孙,谁愿成为民族的千古罪人?”
写文章离不开讲道理,而讲道理这就需要从正面、反面去讲。古人有言云:一正一反谓之合。只讲一面那是不完整的。
从写作角度来说,说了正面再说反面,就议论起来了,人们看了也就觉得有意思了。


三曰:自设问题说。
文章要达到议论风声的效果,自设问题、多点问号,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法。
一首曲子里如无高音,那是很沉闷的。有了高音效果则大不相同。高音能刺激人的情绪,使人兴奋起来。同时高音、低音相配合,有流动感、波动感,使人产生愉悦。
那么我们写文章也是一样,如果写得沉闷、呆板,那无异于赶跑读者。怎么办?自设问题,自问自答,使议论“涌动”起来。
自设问题,添加问号的形式是多样的:
如: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
鲜明地提出问题,引起大家的注意与思考。
再如:他为何能做到这样的坚忍不拔,矢志奋斗?
叙事以后提出一个问题,接着作答,能使人们的阅读欲望引深一步。
还如:事实果真像你所说的那样吗?
反问的口气,更能刺激人,引起警觉。
在文章自设问题,多用问号,能使文章“流动”起来,给人以动感。


四曰:引诗据典说。
   写文章最忌讳“掉书袋”,即引别人的话过多而缺少自己的语言。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文章中不能引诗据典。  相反,写文章时恰当地引用一些古诗词或典故,反倒能使文章有文采、有味道。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我国刊发的《九评》文章,是与当时苏联领导集团论战的政论性文章,但毛主席也提倡在文中适当引用一些古诗词、典故,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如文中引用的“无可奈何花落去”、“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等。这样写,充分体现了“既有严肃的辩论,也有抒情的讽刺,刚柔相济,软硬结合”的要求。
再如一篇赞扬科技人员刻苦钻研的评论,作者没有像往常那样写“立志攀高峰”等词句,而是引用唐人陆龟蒙的诗句:“九秋风霜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来行文,使文章有了文采。
中国的古诗文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写在文章里能使文章生色增辉,富有味道。
要做到引诗据典,平时就要注意多读书,多收集。有了这样的积累和准备,写稿时就会用上派场。
以上“四说”,虽不能全面概括使文章议论风生的手法,但实践已证明行之有效,则是确定无疑的。在今后的写作实践中,我们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总结、提高,不断丰富其内容。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