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公交车上萌发的灵感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九


公交车上萌发的灵感

——《说说写文章的小故事》系列之九

刘国


写作需要灵感,这是古往今来为文者的一个共识。

那么,灵感从何而来?又如何获得灵感?这是一个值得探究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交流,我们先来看一个不少人熟悉的事例——





一、公交车上望窗外,春光明媚生灵感



1978年3月31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闭幕式上,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发表书面讲话《科学的春天》。这个讲话充满激情,名噪一时。

然这篇讲话并非出自当时已重病在床的郭沫若之手,而是由其时尚默默无闻的年轻人胡平代写的。

起初该稿请作家徐迟起草,但稿子拿来一看,大家觉得作为科学大会的正式结束语不大合适。于是决定由胡平起草,第二天交稿。

为何交给胡平起草呢?据当时的科委领导讲,胡平古诗文底子好,文笔流畅,且思想解放。尽管他当时有所推辞,但领导还是把任务交给了他。

为避免干扰,胡平从会议驻地回家写稿。在回家路上,他苦苦思索,文章从哪里下笔呢?

忽然,车窗外的景色吸引了他。

哎呀,路边已经一片新绿,柳树快成荫了,春天到了!这是胡平感到有一种力量迎面撞来,全身震颤。他感到,这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春天,也是科学的春天啊!他赶紧掏出笔记本写下《科学的春天》这个题目,并记录下脑海里迸发出的许多思想火花。

他在笔记本上勾勾画画,做下记号,生怕自己的灵感不翼而飞了。

回到家后,胡平伏案飞笔,很快就写出了稿子。在稿子结尾处,他写道:“春分刚刚过去,清明即将到来。‘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稿子经过审改、念给病床上的郭沫若听后,郭老点头并签上自己的名字。在闭幕式现场,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虹云朗诵此文时,全场掌声雷动,连成一片。


二、灵感随时随处可生,善观察勤读诗是关键



从上面事例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胡平当时写此文的灵感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一是春天的街景触发了灵感。

自然界的景物往往能给人以灵感,无论是写诗,还是写文章,从中获得的灵感是很多的。

举凡为文者大都有这样的体会,有时写稿子久了,思路打不开写不下去了。这时走到屋外看看周边景色,呼吸一下新鲜空气,漫步些许,灵感有时就来了。这是大自然对写稿人的馈赠,我们当倍加珍惜。

二是古诗词能使灵感迸发。

胡平熟读古诗词,在行文时信手拈来,也助发了他写稿时的灵感。

古诗词的魅力显而易见,经常看看、读读古诗词,对写文章大有益处。一则可增加文采,二则可触发灵感。大科学家钱学森的科研工作十分繁重,但他不忘一直很喜爱的文化艺术。他说,读读古诗词,听听音乐,能促进问题的思考,有时还能带来意想不到的灵感。

善于观察,勤于读诗,无疑是获得灵感的两个途径。当然,每个人的情况不大一样,但以上两条确是已被不少人所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灵感不会从天而降,长期积累偶尔得之



灵感是什么?

灵感实际上是人经过长期探索和积累之后,突然获得解决问题的一种状态、一种感觉。它具有较高的创造力量,使人恍然大悟,豁然贯通,在认识上出现一个飞跃,诚如古诗所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古往今来,一切科学家、艺术家等获得突破、有重大成果时,灵感功不可没。灵感这东西,不会从天而降,也不是与生俱来,它是靠长期积累而获得的。

在新闻界需要经常出选题、想点子,这是也正是需要灵感的时候。人民日报国际部原主任、海外版原负责人袁先禄有“点子王”之称,报上的有些栏目,有些刊头,有些选题,不少出自他之口。他是如何能做到这一点呢?靠的就是长期积累。

袁先禄曾说,记者写稿、编辑编稿,有时是要靠灵感的。一个好句子,一个好标题,有时苦苦不得。但灵感来了,笔下即刻生花。有人说我灵感多,也许是这样吧!其实我靠的是积累。

据了解,袁先禄善做笔记,遇到问题、遇到新知,他都迅速记下来,然后细细琢磨。久而久之,他各方面知识积累多了,再加之他好思考,灵感就和他“交上了好朋友”。

有些人羡慕灵感,渴望灵感,但平时疏于读书,懒于思考,一心盼望灵感的降临,那怎么可能呢!

由此说,我们需要灵感,但必须长期积累才能获得!


(作者为人民日报社高级编辑、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副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