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企业宣传重要之“手”——文学



 

提起企业、提起宣传,人们总会想到那一篇篇精彩的新闻宣传报道。的确,无论文字、图片或者视频,只要是反映企业正面形象和良好精神风貌的报道,都是对企业发展的鞭策与鼓舞,能更好激励干部职工干事创业、追求更大的效益,同时对提升企业知名度、树立品牌形象有着重要意义,还有助于外界人士、经销商、代理商、客户等更好了解企业,进而带动招商引资、产品采购、产品销售等工作的有效开展。

毋庸置疑,今天,企业越来越重视宣传。尤其是国有企业,在宣传上狠下功夫,以此来营造气氛、弘扬先进,凝聚力量、激发活力,为企业的转型发展加油助威、呐喊喝彩。可以说,宣传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有力抓手。但是,我们要真正做好企业宣传,除了新闻宣传报道这只强有力的“手”,还有一只“手”不可或缺,那就是文学。也就是说,文学是企业做好宣传的一只重要之“手”。

 




1



 

当前,很多企业都将“在新闻媒体上发表新闻宣传稿件情况”,作为衡量企业新闻宣传好坏、成功与否的重要尺度与标准。有的企业还对下属单位进行排名考核,实行每月通报制度,以此来督促基层多投稿,保证稿源充足、能完成宣传任务。同时,很多企业实行宣传奖励制度,根据发表媒体知名度、稿件长短、字数多少、产生的影响力大小等对通讯员进行奖励,有效调动起了宣传干部与基层通讯员的积极性。不可否认,这些都是企业抓好宣传的实打实措施。

但是,我们也遗憾地看到:有的企业将新闻报道作为企业宣传的唯一途径,忽视了文学。他们认为,文学和企业、和宣传没多大关系,写的都是些职工个人的思想情感、花花草草、山山水水以及生活风景等,与企业发展无关。当然,有的企业始终重视文学这一块,他们的发展总是蓬勃向上、充满生机活力,职工精神面貌也是健康积极、斗志昂扬。说白了,文学对做好企业宣传至关重要。企业宣传对企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

因此,我认为:有的企业将文学丢弃,去掉报纸的文艺版面、杂志不刊登文艺稿件、也没有专门的文学杂志、职工想投文艺稿没地方投,这是一种不妥的做法。这种做法只看到现象、没看到本质;只看到当前、没看到长远;看的比较肤浅、粗糙,缺乏前瞻性与战略性目光。因为,文学是企业宣传十分重要的载体,对企业产生的影响不仅不亚于新闻宣传,而且是全员性、彻底性的,具有深远的意义。

 




2



 

我在报社做副刊编辑时,对企业文学、钢铁文学体验十分深刻。我负责编辑的,通常都是三版和四版。除了正常编好三版,我非常看重四版副刊。因为副刊中的许多稿件都是基层投上来的原创稿件,包括政研论文、言论等,还有书法作品、摄影作品等。总之,只要是为了企业、建言企业、赞美企业、祝福企业的,我们都会考虑刊登。基本上都是企业内部职工(包括离退休干部职工)写的,但也有少数外界关心酒钢的人士写的,我们也会考虑登。总之,我们坚持一条主线:企业报要突出企业,刊登与企业相关的东西,才能体现出价值、才能吸引职工的眼球、才能得到企业的肯定。

在副刊中,我最感兴趣的是,以刊登企业职工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的风雨石栏目。一方面,我那时虽然写文艺稿还很欠缺,经历也少,也没出过国,但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并且之前就在报纸上发过稿;另一方面,我那时就认为,文学也是对企业的一种宣传,只不过形式不一样罢了,而且全体职工都能参与。只要书写对企业的感想、感悟,及个人的工作体会、体验,对企业的盼望、祝愿等等,都是好的作品,都对企业发展有益。

酒钢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培育了一支优秀的文学队伍。在做副刊编辑时,我经常会收到来自一线职工的文学作品,让我无比欣慰。更让我敬佩的是,有的职工一边在从事艰苦的基层倒班作业、一边利用业余休息时间进行文学创作。他们的作品反映企业、反映工厂、反映基层,语言朴实、真挚感人,读起来总带来心灵的震撼与感动。每次刊登出来,总能受到一大波读者的好评。有的读者还亲自给我打来电话,对某些文章进行夸赞。

 




3



 

酒钢的文学家族里,我最敬佩的作家当属吴庆林老师。第一,我和他相识于最艰苦的地方——炼焦炉,那时我们都是一线工人;第二,我们都是纯纯的老乡,曾在黄河边渡过难忘时光;第三,我们都喜欢文字、喜欢读书,有共同爱好;第四,我第一次读到吴庆林的文章,就感到深深震撼,发自内心地佩服;第五,在我最迷茫、最低谷时,吴庆林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鼓舞,并教我怎么写稿,如愿以偿把我从炼焦工人培养成了新闻记者;第六,吴庆林在焦炉上工作了一辈子,从一开始上班到退休,再也没有离开过,是最忠诚、最高尚、最伟大的酒钢人,是当之无愧的最美酒钢人。

可以说,来酒钢后,我是读着吴庆林的文章成长起来的。他写的关于酒钢、关于焦化的故事,每次读起来都津津乐道、每次读完都很受教育。他不仅写文学,有时也写新闻、也懂新闻。后来,我能走上新闻记者道路,和吴庆林的指导是分不开的。最初写稿时,不知道怎么下笔,有时就模仿吴庆林的文章写。于是,我开始像吴庆林一样,写自己的成长故事、写发生在身边的故事、写焦炉上的故事。今天,我的写作中常常伴随着这种讲故事的风格。

比如,吴庆林写的《采场上空的“鹰”》、《镜铁山的红柳》、《焦炉岁月》、《写在铁山展览馆》、《炼焦工》、《流火的季节

坚守的岗位》、《工具箱》、《工作服》、《磨砺与感恩是最好的文章》、《在炉火中生活》、《用生命诠释最美的信仰》、《在新时代书写酒钢情怀》、《难忘的职工宿舍》、《平房的记忆》、《写给年轻炼焦工》、《笔记本》、《焦炉

你是我的全部》、《炼焦工的汗珠》等作品,每一篇都堪称酒钢文学的经典。此外,他写的《坚守焦炉的“烤”验》、《酒钢焦化厂焦炉中修安全放第一》也很出色。

 




4



 

在焦炉一线上坚守了30多年、当了30多年炼焦工,坚持创作30多年,吴庆林写的企业文学作品很多很多。正是因为执着的坚持,他也在文学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大成就。如今,他退休后,依然在从事他钟爱的文学创作。他在《中国冶金报》《中国冶金文学》《工人日报》《中国安全生产报》《甘肃工人报》《北方作家》《甘肃旅游》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200万字以上,获中国冶金文学奖、中国散文佳作奖、首届雄关文艺奖。

吴庆林不仅创作造诣深厚、受到酒钢文学爱好者的追捧,而且为人憨厚朴实、和蔼可亲,在酒钢文学和嘉峪关文学协会中都有很高的威望。他亲自发动创办的蒲公英文学社,是对酒钢文学的一大贡献。2019年,他还被选举为嘉峪关市作家协会副秘书长,被确定为文学创作骨干。更令人欣慰的是,他还获得“嘉峪关市书香家庭”、“甘肃省文明家庭”等称号。

每次收到吴庆林的作品,都十分高兴。他写的很完整,而且基本上没有错误,很多时候都是一个字也不用动。有这么好的投稿人、这么好的作品,我自然也感到很轻松。我也时常以酒钢有像吴庆林这么好的员工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试想:如果酒钢有千千万万个吴庆林,那么,酒钢的发展将是多么充满精神力量。实践也证明:酒钢正是有一支非常优秀的职工队伍,才走到了今天。

 




5



 

在精英荟萃的酒钢文学创作团队中,还有一位老师叫刘应德,令我影响十分深刻。我认识他,是因为作编辑时收到他投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他写的散文,非常优美。后来才知道,他就在酒钢“铁山精神”的发源地镜铁山矿工作,而且是一名普通工人,喜爱文学,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创作。我最欣赏的是,他写的反映矿山面貌的文学作品,很有新意,将我以及读者带入了一个新的世界。

比如,刘应德写的《节日,坚守在镜铁山矿》、《驰骋在路上》、《矿区的路变了》、《矿山大院》、《记为酒钢建设奉献过的基建工程兵》等反映矿山题材的作品非常出彩,也是对矿山的极大宣传,让外人看到了一个神奇充满魅力的现代化绿色矿山。因为表现出色,刘应德在退休前两年,被抽调到矿山机关,从事宣传工作。我当记者时,去镜铁山矿采访常联系他。我们以文会友,一见面就非常热情,有说不完话的。他也为我的采访提供了非常大的帮助,尽可能帮我收集新闻线索。

除了刘应德,酒钢还有一位非常厉害的女作家叫王东君,现已退休。她上过鲁院,诗歌创作很有名气。她写的反映钢铁题材的《钢铁之魂》、《宛川河边》等作品达到了很高的水准,凝聚着相当高的智慧和水平。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她获得中国冶金文学奖后,我写的消息《酒钢5人获第二届中国冶金文学奖》在报纸上发表后,得到广泛关注。

 




6



 

当编辑期间,最难忘的是,2014年,报社联合工会成功举办了一次“铁山精神”征文活动。那时,企业经营十分困难。我们举办此次活动,就是为了进一步宣传“铁山精神”,号召动员全体职工团结一心、共度难关,营造“艰苦奋斗、艰苦创业”的浓厚氛围。征文发出后,一篇篇经典佳作随之而来,让我们感到十分惊喜。

现在回想起来,那次“铁山精神”征文之所以受到集团上下的一直好评,就是因为切中要害宣传企业,通过发动全体职工以及关注酒钢事业的人士宣传酒钢,抒发对酒钢的真情实感、对酒钢的依恋与热爱、对酒钢的深情与厚谊。为了参加此次征文,刘应德亲自体检一线矿工的生活、亲自感悟“铁山精神”。他创作的《火种诞生的地方》非常打动人心,让酒钢人看了无比震撼有力,真是无可替代、无人超越,获得了一等奖。

获得一等奖的还有镜铁山矿李岗写的《王氏父子:用信念坚守高山采场》,写的是一对坚守在矿山上的父子,十分真挚感人,对酒钢人是巨大的鼓舞。另外,吴庆林的《心底的歌》,也获得了一等奖,是从心底深处对酒钢及“铁山精神”的赞扬,体现了崇高的企业情怀。

 




7



 

在“铁山精神”征文中,我还收到了中国知名诗人、作家胡杨老师的诗歌《百年酒钢》,真是气势恢弘之作,不愧是名副其实的大作家。胡杨,也叫胡文平,嘉峪关丝路(长城)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甘肃诗歌八骏,曾荣获冰心散文奖、李白诗歌奖、诗探索中国年度诗人奖、言子文学奖、黄河文学奖、敦煌文艺奖等。

没想到的是,我和胡杨也有一些相似之处。他原来就在我现在的岗位——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工作过。他对酒钢有很深的情感,所写的钢铁文学,是酒钢的一笔精神财富。比如,他写的《酒钢故事60年前,唤醒沉睡戈壁的历史性庆典》、《这里,是文学的沃土》等文学作品,堪称是酒钢文学经典之经典。

前不久,从胡杨写的《铁山精神:一个企业的灵魂一座城市的源头》中知道:胡杨老师在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工作期间,也从事过“铁山精神”研究工作。这让我十分意外,也感到惊喜,似乎找到了现实中的偶像。正好,因工作需要,我也写了《“铁山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与内涵》、《积极弘扬“家园文化” 

建设幸福美好新酒钢》,对“铁山精神”进行了拓展与延伸。可以说,因为相似的经历,共同的追求,胡杨成为我学习的榜样,将来能像他那样在写作领域取得一定的成绩,是我今天最大的梦想。

 




8



 

以上所举的例子,都是酒钢文学的典范,代表酒钢最精粹的文学。试想:如果没有这些文学创作,对企业是多么大的精神损失。因此,文学是企业宣传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千万不敢小瞧。不同于新闻报道,文学创作人人皆可参与。也就是说,每名职工都是企业的宣传者。每名职工都可以书写企业、赞美企业、宣传企业,为企业的发展鼓与呼。

我总结出“文学是企业做好宣传的一只重要之‘手’”,是用自己的亲身实践感悟出来的。因为我在基层期间,曾经因为写新闻报道受到很大局限,于是我想到了文学,一下次开拓了思路、扩大了范围,为自己的写作打开了新的天地。我写的文学,也是关于基层的人和事,也是对酒钢的正面宣传。说白了,只要有热情、有激情,没有不够写的、只有写不完的。

因此,为什么今天社会上流行“全名记者”的说法,意思就是人人即可成为记者、人人都可以宣传。对于企业也是一样,每名职工都可以宣传企业,如果在新闻宣传岗位,通过新闻报道宣传企业。如果不在新闻宣传岗位上,可以通过文学宣传企业。可以说,文学为企业宣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我个人亦是如此,如果在新闻宣传岗位上,我会通过新闻报道宣传企业;如果不在新闻宣传岗位上,我可以通过文学宣传企业。总之,都是在从事我心爱的宣传工作。

 




9



 

关于文学宣传,最近几年,嘉峪关市在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值得学习。比如,在嘉峪关市文联、嘉峪关市作协的支持下,嘉峪关市的宣传可以说有声有色。通过文学作品对嘉峪关进行宣传,有助于提高城市的知名度与影响力。说白了,嘉峪关能够蝉联全国文明城市两“连冠”,宣传的功劳很大。宣传工作搞之所以搞得好,文学功不可没。同时,我们也看到:今天的嘉峪关日报、雄关周末办得十分精彩,就是因为有一支强大的文学力量。

比如,嘉峪关日报原总编辑、嘉峪关市作协主席刘恩友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嘉峪关的绿》、在中国艺术报发表的《我的身边有两条龙》、在甘肃日报发表的《数着喜鹊窝散步》,嘉峪关市作协常务主席副主席胡美英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嘉峪关,海子里的城》、《在黑山顶上看见时间》、《速度里的中国》、《嘉峪关的味道(我与一座城)》,著名散文大家、甘肃矿区作协副主席许实在人民日报发表的《草湖看日出》等作品,不仅让嘉峪关文学走向全国,更是对嘉峪关的宣传,让嘉峪关走向全国。

再比如,嘉峪关举办的八棵树精神、沙枣树、孝亲敬老等征文比赛,都是通过动员更多人投入到城市的宣传热潮当中。再比如,嘉峪关举办的“诗与远方”全国征文,更是吸引了许多人,对嘉峪关进行宣传。比如,甘肃省作协主席马步升写的《嘉峪关前的白杨树》、甘肃著名诗人牛庆国写的《嘉峪关印象》、胡杨写的《我在嘉峪关等你(组诗)》、胡美英写的《嘉峪关上》等作品,就是对嘉峪关的大力宣传。这种宣传的力度、效果,甚至是新闻报道所达不到的。

 


 



10



总之,对于企业,文学是重要的宣传手段,不可或缺。如果丢失,将是一大遗憾。比如,酒钢举办的“铁山精神”征文,是对酒钢发展前行的一次巨大精神鼓舞和激励。为了更加突出企业文学成果和精神力量,征文结束后,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将获奖作品收集成书,永载酒钢史册。时任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部长皇甫建平在书中写的《序言》和时任酒钢日报总编辑王汉杰写的《后记》都很精彩,一是对活动的支持与认可;二是对“铁山精神”由衷地歌颂与赞扬。

宣传,说到底就是对企业利益的一种维护,通过宣传让客户更加认可企业,认可企业精神、认可企业文化,最终愿意和企业合作。好比商家为了提高产品附加值,通过做广告等宣传手段,让消费者认可产品,树立品牌。其实,很多名牌产品的生产成本并不高,但价格很贵,消费者还抢着买,说明宣传做得好。政治领域亦是如此,政治家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进行大力宣传。比如希特勒就是人类史上的著名宣传家,他通过演讲能鼓动起无数人,真是非常了不起。

最后,我再次特别强调:企业不仅不能舍弃文学,而且还要加强,动员全体职工、全社会人士参与到企业的宣传当中。这不仅是对企业的精神鼓舞,而且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共同推动企业向前发展。久而久之,企业形象就会深刻融入到人们心中,如同文化符号一样,让社会更加认同企业,形成凝聚力和向心力,对企业走出困境、走向辉煌益处颇多。同时,文学宣传也是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能够带动企业走向更久远的未来。

 


 

作者简介:

王天海,1988年10月出生,就职于酒钢集团党委宣传部。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MBA硕士,嘉峪关市作家协会会员。2018年,被评为爱岗敬业“最美雄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