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报
电子报

网络新闻如何做得更有深度?

追求深度报道是新闻人的目标。在报纸、杂志不断推出深度报道的形势下,如何把网络新闻做得更有深度?这是网媒人急切关注的话题之一。

具有新闻采访权的网络媒体,可以根据记者采访得来的第一手材料进行报道、分析与评论。但是,有不少网络媒体尚未有明确的新闻采访权,只有新闻刊登权,因此,这些网媒组织网络新闻的主要工作是选题策划与编辑稿件。

网站编辑把新闻稿编好并开展分析、解释、评论,通过网页、论坛、博客、微信公众号等媒介,运用文字、图片、短视频、音频等手段进行传播。

 

 网络新闻的基础工作


为了使网络新闻做得有深度,选稿工作是第一步。选稿有人工选稿和通过关键词自动抓取两种方式。当然,用人工方式更为接近选稿者的意图,也可体现编辑人员的水平。而用软件自动选稿往往会漏选或错选。网络编辑可根据稿件新闻价值的大小,将稿件安排在网页上适当的位置上。

选稿标准必须是要符合国家法律法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选那些新闻要素丰富的稿件,即选时效性强的、有意义的、接近群众生活的、具备知识性的、读者有兴趣的稿件。

新闻信息的来源要有出处,未经许可不转载商业网站信息。不选非正规来源的信息,对网上的谣言传言必须高度警惕。

 

 网络新闻的重点工作


重点在于改稿、做标题。选出的稿件必须经过修改。因为来稿的渠道不同,在修改上下的工夫也不同。一般来说,来自传统媒体的稿件,修改的工作量小。而来自网民投稿或自媒体上的稿件,需要多下一些工夫。尤其是对一些政治敏感话题,要认真把关,严肃对待,以免造成不良社会影响。

根据网页的要求,为每一条网络新闻做一个好标题。网络上的标题一般要求单行题、实题,每个标题的字数(包括标点符号)控制在12字至20字为宜。字数太少,关键信息传达不出去;字数太多,网页主页上一行、手机主页上两行,排不下,后面的文字内容被湮没了,都成了省略号。

标题要做得突出关键词,有读者爱看的兴奋点,让人看了以后有读正文的冲动。同时,标题要防止故弄玄虚,防止摆噱头的“标题党”。

 

 网络新闻的提升工作


这是使网络新闻达到深度报道的关键点。

深度报道是影响力最大的报道形式。深度报道由于其角度的多样性、主题的鲜明性、思维的辩证性、条理的清晰性可以帮助受众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寻找出事件的真相。

解读时政、深度分析、专题评论是经常采用的方法。“深度”要以“事实”为基础。在挖掘事实的基础上,抓住受众心理,循循善诱,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奉献给受众最佳的精神产品。由于网络的容量很大,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不但文字、图片的容量大,而且可以借助于音频、视频形式,因此可以多角度地开展连续报道,可以把道理讲得更透。

人民日报海外版旗下的“侠客岛”微信公众号,近期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评论,有2020年10月16日的《她们为啥会痴迷“假靳东”?》(点击率10万+)、11月23日《延迟放学,让“996父母”松了口气》(点击率10万+)、11月24日的《“网上办”别忘了给老人开条绿色通道》(点击率8.5万)、11月27日的《劣迹艺人通过直播复出?必须封杀!》(点击率10万+)等等。这些报道,从当前的社会现象出发,丝丝入扣地分析了目前中老年人情感诉求缺失问题、对放学后托管孩子问题、“扫码时代”如何善待老人问题、封杀劣迹艺人“直播捞金路”问题,得到广大受众关注。

在上述评析文章发表前,有关消息已经在网上报道过。但是,这些消息是群众十分关注的、感兴趣的、想解决的。对这些网络消息进行解读和分析,就有受众基础。评析文章的优势就在于它的"深度",即不仅要复述发生了什么,还要究其原因,探索分析为什么会发生的根源,以及如何预防。因此,这类报道会产生了强大的社会功能,在舆论引导上能够发挥作用。

 

 信息反馈与专题报道


深度报道的信息反馈十分重要。互联网新闻的优势是迅速与互动。反馈快,反馈多,回复精彩,可以使信息更加全面与充分。不少受众在阅读正文之后,也喜欢看反馈信息。不同观点、不同角度的留言可以为深度报道加分,成为全篇报道不可或缺的内容。

此外,在必要时可以在网页上制作网络专题。在编辑部的策划选题后,确定专题内容,把各个来源的这一类新闻加以集纳、整理,用专题的形式呈现给网民。这种“集合类深度报道”的专题方法之所以受到欢迎,是因为它把好几篇关于同一个主题的文章链接集合,采用“追光”的手法,把事件发展的连续性表现出来,从开始到结束,每个阶段的情景都有展现。受众接受的是全方位的情况,因此比较“过瘾”。

在深化改革的过程中,许多社会问题会凸显出来,如劳动就业问题、社会保障问题、社会治安问题、环境保护问题、收入差距问题、孩子教育问题、家庭矛盾问题、医疗卫生问题,等等,网络深度报道肩负着为受众释疑解惑的作用,可以大有作为。许多网站已经开始进行积极的探索,必将取得可喜的成果。

(作者系人民日报资深记者、人民日报海外版原培训部主任)